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11-05 17:10: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粱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丽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C、诸侯国的支持  
D、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儒家学派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儒学曾经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
①法家 ②阴阳五行家 ③道教 ④佛教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1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肯尼亚视察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并向该学院赠送孔子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2分)


参考答案:(1)核心:仁(或礼)。(2分)
(2)变化: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2分)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分)
(3)代表人: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3分)
(4)价值: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本题解析:(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孔子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述了治国的方法,核心就是仁。
(2)本题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可知,其政治意义是,通过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思想上的意义是,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本题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可知代表人是程颐、程颢、朱熹。分析材料,可知第一层意思,是理学的兴起,第二层是理学的影响,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4)建立在人伦关系基础上的儒家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容易被人们接受,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孔子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世界各地区,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国际新秩序,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24分)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4分)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他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4分)
材料三   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2分)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处理: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4分)
条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答出两点给4分)
(2)变化:由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2分)
因素: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答出两点给4分)
(3)变化:强调议政的重要性,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问政治。(答出一点给2分)
原因: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参政途径;民初混乱的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或减少了知识分子参政的可能性);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人治特点)将多数知识分子排斥在直接的政治活动之外;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答出两点给4分)
(4)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略)。(4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等,本题考查春秋末到战国时期“士”(知识分子)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当时“士”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表现为:①要么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②要么脱离现实政治(诸如,隐居深山,闭门不出等),追求的是精神自由等。
士阶层的壮大以及思想的独立性,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体现在: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②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或:周王朝的知识文化垄断逐渐被打破);③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等。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依附人格”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发生的变化,即由具有独立人格阶段到形成依附人格阶段。根据关键信息“热衷仕途”、“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黏附于官僚政治”等,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与当时时代下诸多社会因素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①儒家学说居于正统地位,其它思想学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①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的单一(考查儒家经典),以及考试形式的僵化;③儒家宗法纲常观念的束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
(3)根据题干及材料三关键信息“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将学术与政治分开”等,本问考查中华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社会政治活动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活动,主要体现在:①强调议政的重要性,主要通过舆论影响政治活动,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②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参与政治活动等。
出现这些变化,与民国初期的具体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可以这样来认识:①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参政途径(“学而优则仕”);②民国初期,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时期的专制统治、军阀混战,混乱的政治局面,不利于知识分子的直接参政;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等。
(4)本问属于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题干中的观点表明态度,即肯定(同意)还是否定(不同意);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评论的过程,言之成文。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围绕题干的观点“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分析作答,题目中观点已经明确。对材料中的“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观点,可以持肯定,也可以持否定态度。
持肯定态度,列举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论证知识分子对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的重要性。例如,论据可以例举“状元实业家”的张謇的相关事迹、李大钊等的活动去论证观点,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
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可以列举所学,列举相关方面人物,论证“知识分子担负不起时代的使命”观点,例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的相关事迹,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
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3~4分)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有观点,有史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二层次:(2~3分)论点明确,史论结合;但逻辑不够严谨,论证不够充分。
第三层次:(0~1分)只有观点,没有论证;或论证逻辑混乱,史实错误,观点不明。
考点:中国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活动·知识分子社会政治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历史观点评论·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