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11-05 16:46:3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产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B.其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其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D.其经营具有封闭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田地,这两个地区竟没人敢认真执行,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连年战争实无良田可言
B.豪强地主多为功臣皇亲
C.地方官吏大都贪污腐败
D.检核制度早已形同虚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说明地方豪强势力与君主专制统治紧密结合,也可以说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基础,因此光武帝下令核查地方的土地兼并现象地方官才不敢真正执行,答案选B,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
点评:在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不利于生产发展的,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但在今天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生产资料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小农经济是落后的,始终将被取代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古今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重要差异。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三国之民到秦国垦荒,是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胜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
材料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表现。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


参考答案:(1)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
(2)变化: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表现:耕地面积增加,耕作技术进步,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以丝织为主的手工业技术高、产量大;荆州和扬州成为重要城市。
(3)信息: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影响: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趋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从每个材料中最大限度的发掘信息,又要有宏观把握的能力,例如材料所涉及的经济现象地域、部门分布变化,这是解题的能力所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
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读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分)
(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2分)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13分)(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
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2分)
特征: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
(3)原因:英国通过要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经济保守封闭;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2分)①同意。理由: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②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注:只表明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


本题解析:(1)据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种地、晚上纺线织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显著特征。
(2)通过材料二柱状图的数字信息,分析清朝国家的总税收、农业税、工商税的变化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的趋势可以反映出的经济特征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活跃。
(3)原因可以据下表分析:
国家
政治
经济
外交
科技
英国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工业革命
殖民扩张
先进
中国
封建制度衰落
小农经济为主
闭关锁国
落后
(4)本题为开放型的为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需史实正确,论证充分。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古代农民创造了一 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
A.江南水乡
B.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东北黑土地
D.新疆吐鲁番一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