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16:33:43
1、判断题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苏联解体?
B.社会主义制度失败?
C.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D.多极化趋势出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2: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
(1)材料1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
?
参考答案:(1)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3)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十月革命后,很多激进的中国人(包括许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明显地向往苏维埃俄国。主要原因是向往苏维埃俄国的
A.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
C.平均主义的社会生活
D.民主共和体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月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向往苏维埃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苏维埃俄国是民主共和体制,而社会主义制度则是无产阶级追求的目标,所以答案选D,A B两项属于无产阶级追求的革命范畴,C项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范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④“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
A.②④③①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是赫鲁晓夫的措施;②是斯大林模式;③是新经济政策;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此题应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