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16:33:43
1、判断题 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家
B.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
D.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取得内战中的胜利,有效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隐含由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的,答案选B,A C D三项只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举措而非目的。
点评: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如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工业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11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事年表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 ?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
参考答案:(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列宁在《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以上主张(?)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不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就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与题干“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不符;C不对,《土地法令》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与题干无关;D不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的概念。列宁曾经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B符合题意。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9 446 | 6 620 | 7 860 | 8 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39.79 | 22.13 | 34.55 | 44.24 |
?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1978 | 3645 | 1132 | 57.5 | 67.7 |
2006 | 218071 | 39500 | 35.8 | 43 |
参考答案:(1)(4分)生产状况:1913年—1921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21年—1925年逐年增长;(2分)主要原因: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社会局势稳定;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2)(4分)发生的变化: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发展;(2分)说明:反映了斯大林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2分)
(3)(5分)观点: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原有自由放任政策存在弊端;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改进不足。(3分)史实说明:1933年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对金融、工业、农业和民生等方面进行大规模干预,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使美国逐渐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2分)
(4)(4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市场经济;不能只看到计划经济的弊端而忽略它的优越性;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都需要结合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等等(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