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8:49:06
1、判断题 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1958年 | 1968年 | 1978年 | 1988年 | 1998年 | 2008年 |
7.98(请客) | 3.6 | 3.07 | 15.22 | 90.9 | 268.95 |
参考答案:
(1)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2分)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2分)
(2)崇尚奢侈;(2分)
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或儒学轻商思想影响(2分);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任意1点2分)
(3)原因:①世界市场(扩大)逐渐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
②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
③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④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⑤商业宣传。(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4)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1分)
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1分)
原因:1958—1978: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勤俭节约。(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1978—2008: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②市场经济体制活跃了经济。③消费者观念变化,追求生活质量。(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信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来谈。当时小农经济之下,物资匮乏,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因此出现了这种勤俭节约的观点。(2)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从材料“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可以看出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明清士大夫的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江南士大夫经商致富后会买田置地,从而有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注意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时间为“17 世纪末至18 世纪中叶”,这与这个时间段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是有关系的,考虑时从这些方面来着手。英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都推动了材料中出现的现象。(4)从表格数据中可直接分析得出中国建国后经济发展的趋势,从三个大的阶段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内容这背后隐藏的重要社会背景和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农业税(万贯) | 非农业税(万贯)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至道末年(997年) | 2 408.1 | 1 567.7 | 60:40 |
天禧末年(1021年) | 2 641.2 | 3 874.0 | 40:60 |
熙宁十年(1077年) | 2 021.3 | 5 117.2 | 28:72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表材料中反映出非农业税的增长侧面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②③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上述政策的消极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2)明朝是为了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机明朝统治;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的。
(4)危害:不仅防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二?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继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以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以利农。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而外洋创此规模,实有可操之券,不能执中国崇本抑末之旧说以难之。
——薛福成《筹洋刍议》1879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观点及其依据。(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发展经济的主张有何异同。(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较材料一,材料三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观点: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2分)
依据:人地矛盾日益严重(人口增长迅速);工商业的发展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对农业发展不利。(4分)
(2)同:都较为重视商业的发展。(2分)
异:材料二强调的是传统社会中农商均衡发展,互相促进;主张国家减轻赋税促进其发展。(2分)材料三认为商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要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2分)
(3)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推动;列强侵略之下,救国的需要。(4分,任答2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以文字史料的形式考查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理解。第(1)问,注意理解材料的大致意思,结合材料中的“农为最贵”、“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归纳出雍正的观点即:重农抑商;依据也结合史料分析归纳即可,“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说明了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说明商业会使劳动力减少。第(2)问,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注意准确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找出两则材料的异同点,材料二阐述了农商的均衡发展及减税,材料三阐述了商业的重要性等,由此归纳即可。第(3)问,变化原因的需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可以从西方文明、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