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7-09-26 17:50: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战国时期,主张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思想家是?
[? ]
A、墨子  
B、荀子  
C、韩非  
D、孙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符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是①③④三项,①表达了不能用严刑酷法镇压民众;③是孟子的民本思想;④是荀子的民本思想;而②则是道教主张的愚民思想,故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点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容丰富,多反映在儒家学说中,先秦时期的孔,孟,荀三位思想均有所论述但又各不相同。以后儒家弟子即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完整,即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出现达到顶峰。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的民本思想却有本质的不同,希望仔细理解体会。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 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西汉武帝及之后的史实,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儒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了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统治者兴办太学。所以本题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太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文明对话的过程。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
【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 “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2分)
【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4分)
【主题三 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4)指出材料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3分)
(5)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2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2分)
(2)相同点:批判君主专制统治。(1分)
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3分)
(3)成果及影响: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印刷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火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科举制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锐利武器。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3分,任答三点)
(4)甲: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
乙:不仅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方)。
丙: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3分)
(5)结论: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4分,答出任意2点给4分)


本题解析:(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与苏格拉底有着共同的思想主张,因为他们同属于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思想家,都为着统治阶级服务,其思想主张也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所以他们都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2)材料二所述内容“……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表明是同一个时间段的历史现象,当然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但是表现出了相同的思想主张:中国“限制君权”;欧洲“君主立宪制”。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即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中国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相应的时期内有所改变,也就不可能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3)古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发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中国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的低下,没能改变整个社会发展的状况,却为欧洲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4)本小题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5)本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需要从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这一角度进行评述。如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等。
点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