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7:13:16
1、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条件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
B、“士”阶层壮大
C、各国招揽人才
D、阶级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
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从题干材料的含义可知,每逢天灾人祸,皇帝都要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行为。这时我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3: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
参考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汉时期灾害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C.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D.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的含义是“君主受命于天”,故答案为D。董仲舒是创立了“天人感应”,而不是“发展”。其他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董仲舒的新儒学?君权神授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