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6:52:27
1、判断题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这说明李贽
A.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
B.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而起的农民
C.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
D.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含义是“以孔子的是非观念为是非标准”即无是非观念,这体现了李贽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答案选C,A B两项与材料含义无关,D项表述正确符合李贽的思想特征但材料中也并未直接体现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图示两位、思想家生活在17、18世纪,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其相似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
C 封建文化专制的残酷
D 阶级属性一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既是图片型,又是否定型选择题,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中两位都是启蒙思想家,他们的思想都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但是王夫之仍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错。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家训二十四条》节录
材料二?源远流长的祖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科学地评价传统家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文化的历史地位,剔除其封建纲常礼教及唯心主义的糟粕,保持其民族性的精华,对于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家庭美德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主要内容:和睦家庭,团结宗族,和谐乡里,提高个人修养。(4分,言之有理即可)
(2)积极作用:维系家庭亲情纽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推动思想文化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
消极作用:儒家伦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在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吃人的礼教”。(4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概况归纳能力。从材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交友,所以辅德也”“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中的信息来作答就可以。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维系家庭亲情纽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推动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其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在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吃人的礼教”。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天下之法”代替 “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后又“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材料三?“故康氏之尊孔,并不以孔子之真相,乃自以为所震惊于西俗者尊之,特日西俗者所有,孔子也有之而已。”所以,在他的设计中,立孔教也好,托古改制也罢,会给政治变法带来更多的合理性依据,甚至可以赢得保守知识分子的赞同。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四?网络论坛中的儒家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2分)他们的文化政策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初欧洲兴起的中国文化热的主要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对孔子的态度及目的。(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位网友对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的评价。(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一个角度得1分,两个角度得3分,三个角度得4分。)
参考答案:(1)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相同之处: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2分)
(2)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 (4分)
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4分)
(3)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披着儒教外衣宣扬维新变法思想;为维新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4分)
(4)观点:孔子代表中国文化,具普世价值。(2分)
理解: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学说自西汉、宋明的两次大变革,在培养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操守、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孔子提倡的核心思想“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普世价值。(4分)
本题解析:(1)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抑儒”,而汉武帝是尊儒,他们的目的都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只是手段不同而已。(2)从材料“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等可以找出答案。(3)考查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编写《孔子改制考》的目的在于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4)很容易从材料中看出该网友认为孔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具有普世价值。儒家思想的积极地方面可以结合教材中关于宋明理学的积极地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内容。孟子主张民本、仁政,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并对日本等东亚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彻底的批判。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