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9-26 16:52: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故当时人们宣传“工商皆本”,以此来反对重农抑商。而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是要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 ABD三项都收从思想和制度等上层建筑方面说的,均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亡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四 “或曰:臣不与子孙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孝子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明夷待防录·原君》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时代背景方面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指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宣扬君权神授。材料二:君主的专制统治是天下的大害。
(2)董仲舒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
(2)民主思想。
(3)指出父子血缘关系不能更改,而君臣关系则可以“累变”的。
(4)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不危害专制君主统治的前提下提出的,而黄宗羲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把传统的君民关系根本颠倒过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李贽的思想虽然也主张发展个性,但是其目的是批判儒学的僵化,同时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中国尚未产生新兴资产阶级,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A.注重修养
B.强调等级
C.主张民主
D.关注人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不论古希腊的理智、正义、节制、勇敢,还是中国的仁、义、礼、智,都关注的是人的修养问题,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顾炎武评述中国古代地方体制:“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这说明顾炎武
A.认为历史存在循环发展的倾向
B.否定了分封制和郡县制
C.推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分析了中央集权发展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封制所带来的专主要是,诸侯势力过大,地方权重,中央权轻,中央无法控制地方,而郡县制虽然避免了地方诸侯割据的局面,但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就极易造成中央的腐败以及暴政,因此顾炎武推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故选C。AD项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顾炎武并非否定郡县制和分封制,而是解决他们的弊端。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从材料可以看出顾炎武反对中央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主动性的发挥。与顾炎武同时期的的其他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也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