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主要经济政策》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09-26 16:50: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C.明代商人地位提高
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朱元璋减轻商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一条鞭法”的推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这些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资金、劳动力、市场,故A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唐朝中期推行两税法,它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实际作用是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缓解了因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困难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重在理解两税法推行的背景。随着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持。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了解决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采取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的实行在一定时期内使政府收入大大增加;但大地主千方百计把赋税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更加沉重。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②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认为农工商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部门。故排除含②的ACD选项。①项明显看出是重农抑商的政策;③项说的是对商人征收重税,并在生活上进行限制;④项说的是对经商致贫的收为奴。故选B。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这种政策带来的重要的影响在思想上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人们忽视商业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的发展。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困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寒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实繁。
——《陆宣公奏议》
(1)材料所述为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什么赋税制度?(2分)
(2)该朝早期的赋税制度是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是如何评价该赋税制度的?(2分)
(4)请再列举我国该朝代之后至近代以前的赋税制度一例,并简述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变化原因。(4分)


参考答案:(1)唐朝;两税法。(2分)
(2)租庸调制。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租庸调制无法实行。(2分)
(3)利: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多少收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弊:资产没有估算标准,无法准确计算出来;能生利的资产和不能生利的资产同样看待。(2分)
(4)列举:宋方田均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制等。(1分)
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任二,2分)
原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1分)


本题解析:本题从唐朝两税法说开来,围绕我国赋税制度命题。前三问是对两税法的考察,课本上就能找到。后面一问可找的例子很多,举一个你最熟悉的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