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1:33:21
1、选择题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掌握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共性。结合所学,三人均批判君主专制, 故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是
①孟子 ②墨子 ③庄子 ④韩非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四个正好是儒墨道法。墨、道对于统治术的具体指导要少一些,观点没那么鲜明。而儒法的大部分理论都是针对于统治的,两者基本上是截然对立的。儒家崇尚道德教化,法家崇尚法术诈力,很多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在统治术的使用上,也有外儒内法之说,都是作为两个对立面来讲的。故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的是重民的思想。这句话出自儒家代表人物荀子。A为孔子;B为庄子;C为孟子,都与题意不符。
考点:荀子的思想
点评:荀子是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一书,原文是“君,舟 也,水,民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他继承了儒家学说的仁政思想,同时又吸收了法家的重罚的思想。荀子思想需要我们的重视。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作者所说的“革新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的表现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西汉时期的新儒学
C.宋明时期的理学
D.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中国和西方在同一个时期却是不同发展,而这个时期应该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因此作者所说的“革新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的表现是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君权神授。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天下为主君为客”,或: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3)君臣平等共治;置相,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以“学校”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
(4)由君主专权到限制君权,君臣之间由主奴关系到君臣平等。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腐朽性进一步暴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主思想萌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