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0:29:01
1、判断题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
B.②③
C.③
D.①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程朱理学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上升至天理层面,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对传统士民的影响,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也对理学思想提出了挑战,如①即是对男尊女卑思想的否定;②孙悟空大闹天空是对皇权至上的否定;但③明显在宣扬忠君观念,是对程朱理学思想观念的体现而非超越,所以①②两项不符合题意和要求,答案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3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复兴”。……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4分)
(2)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中有一位思想家的思想相比其他人来说更接近于欧洲启蒙思想,这位思想家是谁?简述他的早期民主思想内容。(4分)
(3)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5分)
参考答案:(1)人文主义。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4分)
(2)黄宗羲;主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早期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4分发)
(3)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3分)蓝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每答2点得2分)
本题解析:(1)本问考查文艺复兴知识点,关键信息:“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解答本题关键要理解文艺复兴的性质。
(2)解答本问关键是启蒙思想的特征,并与古代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寻找共性。西方启蒙运动与古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们的共性在于反封制,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由此可知,解答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即可。
(3)本问考查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注意关键信息:18世纪欧洲,列举法国主要的启蒙思想家及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亡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四 “或曰:臣不与子孙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孝子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明夷待防录·原君》
参考答案:(1)材料一:宣扬君权神授。材料二:君主的专制统治是天下的大害。
(2)董仲舒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
(2)民主思想。
(3)指出父子血缘关系不能更改,而君臣关系则可以“累变”的。
(4)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不危害专制君主统治的前提下提出的,而黄宗羲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把传统的君民关系根本颠倒过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读诗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2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2分)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6分)
(4)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参考答案:(1)(6分) 仁、礼、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2)(2分) 原因:董仲舒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2分) 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特点。
(6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弊端丛生,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
(4)(2分) 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题解析:
(1)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如“说仁义”“作中庸”“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可知涉及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
(2)根据题干“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再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面临一系列问题,要求实现“大一统”,而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使之迎合了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根据题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再结合所学,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体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因此可知是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特点。再注意多角度展开,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背景。
(4)注意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继承、发展、扬弃的态度,即历史研究的一大意义就是“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因此要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历史材料题解析“四要”与“四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步,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第二步,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必须要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出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接出答案打下基础。——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三步,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对此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有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与教材内容有机联系。第四步,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我们要首先对所设问题进一步审清、审准。然后,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逻辑性和要点化。—准确答题。最后,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要做到四化:提示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可见是反对理学空谈,主张经世致用,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进步思想家,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学以致用,反对虚词无用的空洞学问,对程朱理学进行无情的批判,因此D的表述符合题意,其余A,B,C均不是顾炎武否定的对象。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