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新思想的萌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八)

时间:2017-09-25 10:15: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
——袁伟时《帝国落日》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三?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四?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3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3分)
(3)透过材料三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教会学校的教育;报刊的宣传;新闻的传播;译著的介绍;国外华人的影响。(答到四点即可给4分)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3分)
(3)信息: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权,建立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3分)
(4)中国学习西方过程中新旧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认识到付之实践的过程。(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包括学校、报刊、译著等;(2)中国近代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派的维新思想、革命派的三民主义;(3)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但是清政府却把受挫的原因归结到外部环境,没有看到主观原因,那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政治制度;(4)从学习的层次上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思想解放的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应该是张之洞
A.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一贯主张
C.预备完全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08届广东四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犹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如若)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为计!
——林则徐奏稿
材料二?此次本大臣自京面承圣谕,法在必行,日既带此关防,得以便宜行事,非寻常查办他务可比。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谕各国人呈缴烟土稿》
材料三?曾国藩是一个不自愿的开风气之先者。……曾国藩是一个识时务者,但又背负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在洋务派中,他是第一个师法西洋新文化的人,又是真诚地留恋中国旧文化的人。
——《曾国藩简论》
材料四?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后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时说:“自法人启衅以来,历考多处战事,非将帅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国之力不能制外洋,所以不免受制于敌,实因水师无人,枪弹之不具。……兹虽款局以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困,更将待何?”
——《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
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特点,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评析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的思想,并归纳他们思想的共同点。(限180—200)


参考答案: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地主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坚决抵抗列强的侵略;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举办洋务运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张之洞则进一步要求建立近代海军,抵制外国侵略。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制列强侵略,这是进步的、爱国的,但是他们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这必定注定了他们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


本题解析:在评析这些人的思想时首先要要结合材料,归纳出这些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这点借助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获得答案。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主张严禁鸦片;曾国藩和张之洞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材料中还可看出张之洞还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这三个人的阶级成分是一样的,都是地主阶级,他们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一样,都是想要抵制外国侵略,最终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予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所能梦见矣。”该观点的核心是
A.抨击西方制度礼仪
B.强调传统制度的优越
C.认可西方经济强大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可知属近代洋务派的观点,既强调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礼教,又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作辅助之用。因此D符合。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AB不对,只是涉及材料的片面意思。
点评:注意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含义。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主张的认识与理解。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要在中国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主张。分析选项,①②③④均合题意,所以应选D。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