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三)

时间:2017-09-25 09:58:2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26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自《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钱穆和陈寅恪对赵宋王朝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8分)
(3)材料三、四,明太祖是如何看待丞相制度的?(2分)明清又是如何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请各举一例说明。(6分)
(4)综上材料,简单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秦汉: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3分,仅有史论给2分);唐:发展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中央官制的发展,确立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发展了科举制(3分,仅有史论给2分)
(2)概括:钱穆认为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没有什么建树;陈寅恪认为赵宋王朝是中国文明的鼎盛时期。(4分)
论证:钱穆的观点:主要从宋王朝积贫积弱的角度来论证,比如未真正实现政治大一统,长期受周边少数民族的欺辱;政治体制上只是对前代进行了一些改进,未出现创新性的发展;一味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导致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国力空虚,积贫积弱等
陈寅恪的观点:政治上,通过推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举措基本解决了历代以来存在的地方权重而导致封建割据的问题;经济上,宋代是历代以来商品最为发达的 时代;教育上,科举制在宋代进一步得到完善,出现三级考试制度和糊名法等;文化上,宋代诗词文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词,是宋代的文化象征之一;科技上,四大发明最终成型于宋代等(可在两者中任选一人的观点进行论证,总计4分,只进行理论性阐述而无史实依托的,不得超过3分)
(3)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导致国家动荡甚至灭亡的最主要原因。(2分)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君主专制高度强化;(3分,有史无论给2分)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3分,有史无论给2分)
(4)要求:能从皇权专制不断的强化这一趋势角度进行论述并表述合理充分的给4分,如果仅从具体制度角度进行论述的最多不超过2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制等;唐:朝时期发展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发展了科举制等。
(2)对照材料一信息“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二信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概括钱穆和陈寅恪对赵宋王朝的评价。如同意钱穆的观点,可从
从宋王朝积贫积弱的角度来论证;如同意陈寅恪的观点,可从宋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的角度来论证。
(3)注意材料三信息“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大意是说自从秦始皇设置丞相这个职位的时候,很短时间内就灭亡了,汉,唐,宋之时,虽然有贤明的宰相,但是之间任宰相的多是小人,专权弄政。说明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导致国家动荡甚至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4)综上材料,从皇权专制不断的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的角度,谈谈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的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9年全国卷二,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5,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
(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荆州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
(2)鲁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
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
室的战略目标。
(3)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曹操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如考生答出历史分析需用史实予以证明等合理答案,可酌情
给分。)


本题解析:
第(1)问答案可以直接从材料里概括,所以一定要真人的读懂材料;第(2)问药注意答题要求“分别指出”、“战略目标”“实现步骤”;第(3)问可以从第二问的答案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从材料可以得出
A.明太祖没有参照元朝的政治制度
B.内阁官员的权力呈加大趋势
C.明朝的内阁和汉唐的宰相都有决策权
D.中书省和内阁均影响了皇权的加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明代内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起初明太祖延续了元代政治设置了中书省后将其废除,A项说法错误,明成祖之后内阁正式形成且权力不断扩大,但内阁始终是皇权的侍从,秘书机构而无决策权,内阁的出现是皇权强化的产物,C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内阁史实,B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
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明代内阁设立的背景和目的;②内阁的性质;③中西内阁制度的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的含义是?
[? ]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
D.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下列内容中属于郑成功祖孙三代开发台湾的是:
①积极发展商品生产 ②军队屯田垦荒 ③由汉族向少数民族传授先进农业技术 ④提倡文教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