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09:58:21
1、判断题 历史上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西亚文明、中亚文明、欧洲文明首先汇聚的地区在
A.河西走廊一带
B.西域
C.长城一带
D.黄河流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南亚、西亚、中亚和欧洲的交往。西域则是各方交往的必经之路,所以西域成为了几大文明的聚汇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是什么?潘维认为,古代中国自商鞅变法始,即开创了漫长的“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这种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化不明的小农家庭构成其社会基础,政治上则是皇帝率领文官系统伙同地方乡绅进行统治,拥有世俗和大一统的中央政权。这种世俗的“传统社会”与西方宗教的“封建社会”相比有非常不同的四大特点:一是拥有深厚的经济自由传统,二是拥有独特的政治公平,三是“德政”而非强权是政权生存的条件,四是道德原则而非具体的法律是权威的源泉。所以传统的中国成就了一种独特而又先进的政治文明,即以公平考试产生文官政府,以道德原则治理官吏和国家,以有限政府保证经济和社会自由。?
——来源:2011-10-12求是理论网
对材料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12分)
(要求:针对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解析:
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就本题而言,其观点不难概括出来:以公平考试产生文官政府,以道德原则治理官吏和国家,以有限政府保证经济和社会自由。然后可以分别从公平考试、道德原则、有限政府的角度说明。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图强
C.主张抵抗秦军
D.《离骚》触怒权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屈原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过渡。A项明显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它只能产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如黄宗羲等。B项则明显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屈原作为一个爱国的进步人物,正是由于其主张变革,触动了旧权贵的利益而遭不幸。联系到战国时代其他的变革者,如商鞅、吴起等人的悲惨结局,更能确定B项为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统治,回到清朝的是
[? ]
A.漠西蒙古准噶尔部
B.蒙古鞑靼部
C.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
D.天山南路的回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识别下面三图,指出三图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政治形势,概述各图形成过程并指出三图显示的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图1反映的是北宋、西夏、辽的形势;图2反映的是南宋与金对峙的形势;图3反映的是元朝统一全国的形势。
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并对辽和西夏用兵。双方损失很大,北宋分别与辽、西夏议和,并在边境互市。
原辽统治区的女真人建立金政权,先后灭掉辽、北宋,占据中原。北方大地主逃到江南,建立南宋。全军继续对南宋用兵,南宋统治集团偏安江南,宋金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蒙古族建立蒙古政权,蒙古政权征服攻灭了中国境内许多政权,建立元政权,统一全国。
发展趋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本题解析:考点知识:宋元时期的政治特点。通过三幅地图来考查历史知识,进而分析历史阶段特征。题目显得很活,这符合新课标要求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也是考查解决问题过程的有效尝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