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3:29:49
1、选择题 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考点:儒学发展历程
点评:还可以考查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十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其中否定孔子的有:
“矮化”: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只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维新化”:晚清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
“丑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孟勇之决心,塞决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哲学家”、“智者”、“完人”。
“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同代人“矮化”孔子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将孔子“维新化”?而陈独秀却要将孔子“丑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宗法礼乐制度被破坏,分封制度开始解体,时代需要变革。
(2)“维新化”的原因:现实社会的需要;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丑化”的原因:孔子的思想经过改造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尊孔复古”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3)原因: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4)可分两个层次给分:第一层次,要求能利用多个材料,归纳得出结论,进而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的层次。第二层次,站在当代历史文化的高度,我们应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6分)家训是指长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唐·刘禹锡《名子说》 |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
宋·包拯《包拯集》 |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
清·张英《恒产琐言》 |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
参考答案:
(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4分,答出4点即可)
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儒家传统文化;宗法观念。(8分,答出4点即可)
(2)形式方面:(1分)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2分)。
内容方面:(1分)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2分)重视工商业发展;(2分)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2分)
(3)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概括出重视道德修养;由“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可以概括出灌输忠孝观念;由“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可以概括出提倡节俭治家;由“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可以概括出为官切勿贪腐;由“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以概括出重视耕读传家。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的专制制度、科举制度、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及宗法观念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家训形式上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可以概括出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由左宗棠给儿子的信中可以概括出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从李鸿章给儿子的信中可以概括出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的家训形式及内容和材料二的家训形式及内容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家训也是子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另外今天的我们对传统的家训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子家训中的体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左宗棠和李鸿章。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离经叛道”。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礼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 赞扬寡女改嫁,体现了婚姻自由的思想;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的抗争。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异端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8分)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1 590年)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4分)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予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6分)
参考答案:
(1)观点: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1分)
变化:明朝后期,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2分)
(2)不同:材料二高度推崇孔子。(1分)
原因: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孔子提倡道德自觉,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与伏尔泰的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不畅,伏尔泰对中国实际情况存在认知偏差。(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特点: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2分)
因素:利用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变法维新面临形势严峻,想依托孔子“避祸”;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信奉孔子的学说。(2分,答出一点即可)
(4)角度:前三则材料注重对孔子本身进行评价,鲁迅则从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角度来评价,与真实的孔子有所区别。(2分)
史实: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2分)
认识:①真实的历史与书本上的历史(人们记载的历史)存在着主观的偏差;
②由于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立场,所掌握的史料,研究的方法或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会得出不同的解释与结论;
③人们常常利用曲解历史来为自己的主观目的服务;
④我们应该去伪存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如答出其他观点,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可以总结出李贽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2)依据材料中的“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可以看出伏尔泰高度推崇孔子。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推崇孔子的原因是为启蒙运动服务的。故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
(3)依据材料中“孔子……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结合所学《孔子改制考》的特点可知,康有为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是:利用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信奉孔子的学说。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与前三则材料的对比可以看出,前三则材料注重对孔子本身进行评价,鲁迅则从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角度来评价,与真实的孔子有所区别。鲁迅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举例说明: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第三小问结合材料及相关的史学理论,对于历史,我们应该去伪存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由于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立场,所掌握的史料,研究的方法或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会得出不同的解释与结论。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