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六)

时间:2017-09-24 02:25:0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与下列选项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来源:91exam.org]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分)



3、判断题  下列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佛家思想
B、要求统治者必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主张加强集权的同时也限制君权膨胀
D、其推行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4、判断题  有一所学校,创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它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它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它”是指
[? ]
A.孔子兴办的私学?
B.太学的设立
C.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D.明朝的国子监



5、综合题  (18分)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善良政体”的追求在东西方异曲同工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1663)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二    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新文化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1919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初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学校作用的认识,(2分)并概括他与孟德斯鸠相似的思想倾向。(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4分)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经验?(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