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
参考答案:①魏源。②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③维新变法或君主立宪。④资产阶级维新派。⑤《青年杂志》或《新青年》。⑥资产阶级激进派。⑦李大钊。⑧无产阶级革命者或马克思主义者。
本题解析:可依据人物图像、思想主张、著作言论等内容综合判断。注意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而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者。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面是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四洲志》 D.《瀛环志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是要想抵制外来侵略就要了解外国的国家情况,所以描述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情况的图书是魏源的《海国图志》,B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作品,CD不符合题意A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过会折》 材料二: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曲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竞其功的原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就被劝告要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而且他们当中有人这么做了----彭湃在海陆丰的农民中间,张国焘和邓中夏在北方的铁路工人中间,毛泽东在长沙的工人中间,还有恽代英在武汉的工人中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意义。(6分) (2)材料二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未能全竞其功的”的主要原因(6分) (3)材料四中,“激进分子”指什么人?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他们的政治活动有何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那些认识(4分)?
参考答案:(1)关键:立宪法、开国会(2分)事件:戊戌变法(2分)意义: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分) (2)关键:促进国民的觉醒(2分)实践:新文化运动(2分)原因: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2分) (3)激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2分)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2分) (4)认识: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到激进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逐渐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了在改革或革命中,唤醒国民意识和团结发动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说明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本题解析:(1)分析材料一,重点阐述了立国会,定宪法的重要性。把握准确了这一点,第二小问和第三小问都不难回答,即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注意材料二的出处是陈独秀的文章,此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材料二阐述的主旨的认识和把握,阅读材料二,我们知道,其强调的是国民意识的觉醒。联系史实回答第二小问——新文化运动。材料三是毛泽东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出其缺陷是没有真正普及到平民中去。(3)解答此题关键是注意材料所举的几个例子,这些人都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代表,所以激进分子指的就是这些人。关于第二小问,还要联系材料三,它强调了这些人都到了人民群众中去做工作,所以其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4)解答此问要从四段材料表达的共同主旨分析考虑,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可以看到,四段材料都从正面或者贩卖强调国民意识的培养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轨迹组织试题,给出了同学们一个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大致轮廓和发展方向,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莽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共花了三十一年时间。汉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他面前,为了摆脱困境,他立志改革,“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妄图按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大同世界,一劳永逸的解决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社会问题。然而这种改进的着眼点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被史家称为“托古改制”。 材料二:王莽改制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经同菜《周礼》,他在诏令中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按照《周礼》实行“五均六管”,“五均”的要点是在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代表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工商,控制物价,征收商税等;所谓“六管”是指由政府统一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不许私人经营,另有依据《周礼》的改革币制和空前绝后的改制、改名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莽托古改投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分) (2)王莽改制的依据《周礼》,维新变法时被康有为斥之为“伪经”,但二者同是“托古改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托古改制”有何不同。(9分)
参考答案:(1)必要性:汉代遗留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严峻的社会问题(3分);可能性:王莽当上了皇帝,掌握了国家最高统治权,得以推行自身政治理想。(3分) (2)目的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是针对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康有为托古改制是为了解决严重的民族危机;实质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泥古不化,力图恢复古代面貌,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康有为托古改制是出于减小阻力的策略考虑,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借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失败原因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最终遭到失败,康有为托古改制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而失败。(9分,答出其它内容,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宣扬“中体西用” B.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减少变法阻力 D.回应民主革命思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梁氏是赞美“即中即西”的,不难看出,康梁的这种“中体西用”论,只不过是在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表明他们对中学西学的并重,主张两者相需不能偏废,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变法阻力 ,C正确;A是洋务派观点;B是顽固派观点;D革命思潮没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