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1:56:55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 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来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依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2、判断题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的著作是
[? ]
A.《四洲志》
B.《各国律例》
C.《海国图志》
D.《变法通议》
3、判断题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李鸿章这一观点体现的思想是(?)
A.师夷长制以制夷
B.发工商业,与列强商战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4、判断题 1846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台江吉祥山创办福音精舍,以学习《圣经》为主,兼修国文和自然科学(“格致”课)。这是福建省开办最早的新式普通中学教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推动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B.我国的思想文化近代化历程萌发于福州
C.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
D.新式学校取代私塾教育已成为当时社会主流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粱启超《变法通议》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