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维新思想》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25 15:47: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通过谭嗣同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从嗣同始”,即表明了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的烈士精神。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率先主张在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是(?)?
A.抵抗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抵抗派和洋务派只学技术,不学制度,革命派虽然也学制度,但晚于维新派。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朝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 从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对此应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意图:挽救民族危亡,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时?间
内?容
1862年
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
1863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 www.91eXam.org(军事)
1867年
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1887年
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1872—1875年
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章程》首先确定了晚清以来被尊为国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学问应当分天文、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中学”包含经史子集和理学传统)的办学宗旨。……《京师大学堂规条》中规定:“……五经四子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胡鹏林《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
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学堂在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特点。
(2)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指出材料一、二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共同点。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教育变革的什么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上述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参考答案:(1)方式、内容: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注重学生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目标: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2)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八股取士制度制约了人才培养,维新派推动“百日维新”设立京师大学堂。
共同点: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不再儒家经典为唯一内容。
局限性:教育保留封建纲常伦理(或儒家经书)内容,反映了维新变法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3)宗旨:坚持民国民主精神教育。
进步性:教育内容抛弃了封建伦理纲常(或儒家经书),改变了旧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全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4)评价:冲击了封建教育体制,有利于近代社会实用人才培养,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维新运动恰好赶上了民众普遍的排外高潮,向西方学习的戊戌变法运动被视为篡位的奸臣,维新运动在农民中留下的印象极为淡漠?。?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堵塞了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机会,他们或嚎啕痛哭,或大骂康党,一时之间,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很多原来支持变法的知识分子转而反对变法。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旗人生计受到严重影响,裁汰绿营使旧军人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这些人群起攻击变法,诋毁维新派。撤销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使整个官僚体系与变法处于敌对状态,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几十条措施很少得到真正的贯彻。
——张鸣《维新变法与民众反应》
(1)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受到了哪些人的反对?反对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农民:反对学习外国;知识分子:废除科举;旗人和旧军人:威胁了其生计;旧官僚:地位受到威胁。
(2)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变法没有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缺乏配套措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