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5:39:09
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2分) 如何评价这一基本经济思想?(4分)
(2)归纳材料二中的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于怎样的历史条件下?(4分)
(3) 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重农抑商(或者“以农为本”)的基本经济思想;(2分)
评价: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治稳定 ②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③保障了农业的发展?④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 2分)
消极影响:①强化了自然经济?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③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任答两点 2分)
(2)材料二的经济思想是“工商皆本”; (2分)
历史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2分)
(3)主要原因:中国政府实行海禁(或者闭关锁国)政策(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
[?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间的隔绝与冲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唐朝政府将北魏租调制调整为租庸调制,这种调整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C.较好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庸”的确立,使农民在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人说,在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传统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这种“新型经济”是指?
[? ]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官办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2分)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了什么?(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4分)
参考答案:(1)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2分)
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工商业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分)
(2)英国: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2分);
中国:清政府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2分)。
(3)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外: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4分)
本题解析:(1)观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从材料一中的“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等信息可以看出其观念是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经济根源:需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思考,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由材料中的“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国成为“海之王国”可以看出工商业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这一题要首先回答英国选择海洋而中国选择陆地的含义是指什么,然后去回答其结果,根据其结果的差异来体现题目所说的观点是正确的。即英国从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中国当时的清政府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
(3)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而且要求回答内外因素,所以结合题目所提到的时间是1987年,当时国内表现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际则是在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