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5:39:09
1、判断题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这表明作者主张
A.自由贸易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闭关锁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中的“本”、“末”分别指农业、工商业;“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明显是对“背本而趋末”的反对,所以指主张重农抑商。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法国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不同的选择对中国产生造成的后果是
[? ]
A.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B.被动挨打,主权沦丧
C.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D.统治者积极进取,对外开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n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bsp;鸦片战争前,中国某沿海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该城市是(?)
A.上海
B.宁波
C.香港
D.广州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这是清廷对外贸易政策的一大转折,即针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而厉行闭关政策,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因此选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清代前期在沿海地区推行“海禁”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严控对外联系,巩固王朝专制统治,答案选D,A B 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评:“海禁与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消极对外政策,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其客观原因,但是其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所起的积极作用,其中最大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人为地切断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明清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最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和受西方殖民国家的残酷侵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