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洛克》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九)

时间:2017-08-25 14:58: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中,其共同的思想倾向有? (? )
①天赋人权思想?②社会契约论思想③分权与制衡思想?④主权在民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②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考查对比分析能力。斯宾诺莎与卢梭政治思想不包括分权与制衡思想;主权在民是卢梭的政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种政体下的每一国家的立法机关的权力所加的限制:
第一,它们应该以正式公布的确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
第四,立法机关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让给任何其他人,或把它放在不是人民所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l913年9月,(内阁)秉承袁世凯之意提出改变国会制宪与选举程序,要求先选举正式总统后制定宪法,国民党议员被迫违心同意。9月5日、8日,众参两院先后通过选举总统案。宪法起草委员会仅用了5天就完成《大总统选举法》,lO月5日公布。6日,在军警荷枪实弹的恐怖气氛中,国会议员苦熬l1个小时,终于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
——姬丽萍《民初议会制度的确立及其运作》
(1)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认为立法机关行使权力应遵循的原则。其意图是什么?(8分)
(2)材料二中立法机构的运作与洛克的设想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原则: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立法权行使要有独立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
目的:实现权力的制约平衡;防止专制与独裁;维护人民基本权利。(4分,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立法草率;立法权受制于行政权,缺乏独立性;成为谋求个人专制的工具。(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控制了政权,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专制主义根深蒂固,缺乏民主政治的实践经验;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弱小。(4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原则依据材料一来归纳即可,从“它们应该以正式公布的确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归纳出依法治理国家;从“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的信息归纳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立法机关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让给任何其他人”归纳出立法权行使要有独立性;
第二小问目的从启蒙思想家的目标来思考,可总结出实现权力的制约平衡;防止专制与独裁;维护人民基本权利。
(2)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分析,从“宪法起草委员会仅用了5天就完成《大总统选举法》”的信息,可以看出立法草率;从“(内阁)秉承袁世凯之意提出改变国会制宪与选举程序”的信息可以看出立法权受制于行政权,缺乏独立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后的时代特征和民主力量弱小的政治经济因素来分析,可得出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控制了政权,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专制主义根深蒂固,缺乏民主政治的实践经验,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弱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从而遭受 “卡诺莎之辱”,此事说明( ? )
① 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 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 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 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种最根本的无可避免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之中差不多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而他们也会光荣地履行职务的;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每每不过是些卑鄙的诽谤者,卑鄙的骗子和卑鄙的阴谋家;使他们能在朝廷里爬上高位的那点小聪明,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优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庶吉士:明清在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进入翰林院学习,之后经考核再授各种官职)。其余归内外户刑工商各部任用,比部曾(部曹:指清代各部属官),庶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栓(编栓:指翰林院编修或检讨官,科举进士的前三名才能授予此官职)。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9分)


参考答案:(1)观点:共和制优于君主制。(2分)解释:共和制的政府官员由公众选举产生,有才干的人才能当选;君主制的政府官员由君主任免,只不择手段地迎合君主而不对公众负责。(4分)
(2)不同:科举与学校合并,创办各级近代学校,依据接受教育的不同层次,分别授予官职。(4分)评价: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出任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执政水平,实现国家富强。(3分)但这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难免出现选拔过程中迎合上级而不顾公众的局限性。(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每每不过是些卑鄙的诽谤者,卑鄙的骗子和卑鄙的阴谋家;使他们能在朝廷里爬上高位的那点小聪明,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可以看出卢梭反对实行君主制,主张共和制。从材料“在后者之中差不多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而他们也会光荣地履行职务的”概括分析卢梭赞赏共和制的原因。(2)从材料“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优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中国的传统的科举制度与西方的教育制度结合,培养人才。对梁启超的这种培养人才的主张可以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7-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它表明? (? )
A.封建君主制已由盛而衰
B.市民阶级的作用日益减弱
C.大贵族势力已销声匿迹
D.统一民族国家和国内市场正在形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首先,要理解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背景。改革前,法、俄、普、奥等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它们均面临封建割据势力的威胁,因此封建君主和新兴资产阶级都要求削弱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