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4:28:30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汉书·董仲舒传》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明)李贽《藏书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
(4)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原因: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5)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吸取其精华,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6)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以本题答案选A.,B只是王阳明个人的思想,C和D是程颐和朱熹的观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
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 ]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作用有着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西汉的统治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认识: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