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08-22 06:16: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末”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至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



2、判断题  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地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鈺《改变中国》
材料二?今日国势,危险极矣,仁人志士,奔走骇汗,大声疾呼,日谋所以救亡之法。愤于国力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政体不更,宪法不立,而武备、实业终莫能兴也,则曰讲求政治,讲求法律。民智不开,民气不伸,而政治、法律卒莫能变也,则曰讲求学问,讲求教育。……今日外患之侵,急于星火,而我始讲求学问,讲求教育,呜呼晚矣!
——《与同志书》原载《游学译篇》1903第七期
材料三?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这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变。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1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社会上“救亡之法”有哪些?你认为实现救亡的前提是什么?(7分)
(3)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为什么说“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 ?(5分)



3、判断题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4、判断题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朝廷,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促成了安徽教育的变革。据此判断,当时该学堂
A.宣告了安徽文人苦读经书以求仕途道路的封闭
B.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传播了西学,加快了安徽近代化的进程
D.致力于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5、判断题  对人才选拔、管理、任用,是一国政治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3小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2.康有为办万木草堂、梁启超办时务学堂与洋务派近代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的上不同的是
A.推进向西方学习,培养熟悉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
B.传授优胜劣汰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做准备
C.学习西方工艺技术,培养企业和外交人才?
D.为青年传输民主共和思想,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3.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参见图7),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①当年夏天,全国高考报名的青年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②恢复高考,揭开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③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恢复工作,抓全国教科文工作的成就之一?④中国社会在动乱之后,重建社会公平的努力之一,为改革开放准备了人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