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主要经济政策》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四)

时间:2017-08-22 05:35: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某校学生社团组织以“国际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试图从历史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家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讨论问题一”的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试从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4分)
(2)“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4)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主要受到了哪个因素的影响。(1分)


参考答案:(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进行国际贸易;(1分)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的回报。(1分)
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大国的观念,(1分)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1分)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1分)棉纺织品进口增加,(1分)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1分)
(3)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1分)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1分)列强获得了更多的特权(1分)。
(4)工业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1921年,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与之交谈:“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紧接对话后出现的情形是
A.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B.粉碎协约国的武力干涉
C.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列宁表明要实行新经济政策,当然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中小企业。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范蠡提出 “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4分)
材料二?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和商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历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4分)
材料三?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3)根据材料三,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4分)
材料四?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4)如果你是材料四关于古代商业的观点的提出者,请说明你的依据。(4分)
(5)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以“重农抑商”概而论之,都认为“重农抑商”是古代经济的一贯政策。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重农抑商”政策(10分)


参考答案:
(1)经济思想:强调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农商兼营,农商俱利;国家调控物价(4分)
(2)原因: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2分)人口和土地是社会发展的两大条件,所以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2分)
(3)成功的原因:重视文化;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和封建政府的关系(4分)
(4)依据:汉代在经济恢复后也重视商业的发展;唐代的商业非常繁荣,出现了夜市;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封建王朝都存在私人工商业,而且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成为主导。(4分,答出4点即可)
(5)政策实施背景: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2分)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政权(农民是国家税负主要承担者,要使农民安定)。(2分)
政策内容: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贬低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2分,答出一点即可)
政策影响: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的思想出发点是正确的。(2分)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


本题解析:(1)认真解读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人之要在于谷”强调农业生产;“夏则资(准备、充实)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是指适应将来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变化,提前做准备;政府不能让“农伤”、也不使“末病”,强调“农末(商)俱利”)。
(2)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时代条件下,在小农经济这样较低的生产力基础上,既要最大限度维护封建地主这一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又要有效协调人口迅速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重农抑商是一个较长时期内较为有效的措施。
(3)注意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左儒右贾”、“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勤奋和吃苦耐劳”、“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进一步简化概括,即可得出徽商成功的原因。注意要有所变化,不能照抄原文。
(4)抓住材料四的观点“(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其依据可从汉、唐、宋的商业繁荣和明清时期民营工商业逐渐超过官营工商业以及明中后期出现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中选取,言之有理即可。
(5)这里的综合“评析”,可包三个环节:背景、内容、影响。其背景可突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内容可围绕农商关系、农商政策等角度选取相关知识来回答;其影响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清主次的方法,分别说明“重农抑商”对中国封建社会前半段及封建社会后期的不同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朝中后期,商人王某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
A.扩大手工作坊规模
B.放高利贷
C.买田置地
D.娶妻纳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经济生活上,商人往往经商致富后买田置地,而不是投资扩大在生产,因此AB错误C正确。D项明显错误。故选C。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若来唐经商的外国商人在广州有生意上的事情,应该找:(?)
A.柜坊
B.市舶使
C.瓦子
D.邸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外贸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唐朝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