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主要经济政策》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三)

时间:2017-08-22 05:35: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 ]
A.重农抑商
B.区域经济管理
C.土地兼并严重
D.不均衡增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 “南海 一号”。 “南海 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26米以上,宽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可达六万件到八万件。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件。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在“南海一号”上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在上述已出水的文物中,哪些可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轮。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它又将驶向哪些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麻石制的船“锚”,制造船身用的马尾松木。
(2)青瓷、白瓷、青花瓷。
(3)可能到过的港口:宁波、杭州、泉州、广州。(答对任何两个都可)理由:它装载有大量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地的瓷器;还有铜镜、朱砂、胭脂、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等。驶向的地方:南洋(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答对任何两个均可)理由:沉没时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上有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91ExAM.org

3、判断题  史料研读、专题探究、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专题探究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1)请分别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宋元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表现,简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料研读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2)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比较

(3)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简析这两种思想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评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问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4)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并简析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民本思潮”的主要表现: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等。市民文化的主要表现:宋词,话本,小说,风俗画,元曲;幼弱的原因:经济上,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使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压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和传统思想的制约。
(2)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政治上,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从人治向法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变;经济上,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封建经济的基础。社会风貌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由、平等思想推动社会风俗习惯的巨大变化。全球史观: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亚洲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3)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作用:法国的启蒙思想开启了民智,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虽然没有打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一定冲击,给后世民众一定启迪。
(4)重大历史事件:“沉沦”有《辛丑条约》的签订、袁世凯复辟帝制、巴黎和会外交努力失败等;“上升”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和中共的成立等。原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禁海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对外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阻止了列强侵略中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上述明清时期的禁令都是有关中国沿海居民不得与外洋贸易之类的规定,目的就是要限制中外之间的贸易往来,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