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唐太宗》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8-22 05:32: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日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
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五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本质特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内容:①加强市场管理;②实行“海禁”。影响:①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②实施“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3)原则: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保护私有财产;③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影响:①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②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③对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4)立法特点:①经济立法及领域较为广泛;②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③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5)历史教训:“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①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②1982年修改宪法;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④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将相关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即嬴政)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材料三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欲常赐天下之人,节是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农时。”

?――(唐)吴兢《贞观政要·务农》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秦朝历二世即亡而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指出秦始皇和唐太宗在个人品质上的区别。古代中国帝王个人品质对其王朝兴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个人品质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历史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秦亡原因:秦帝王实行暴政,不亲士民,君主独治;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唐太宗实行德政,轻徭薄赋,君臣共治。
(2)个人品质:秦始皇暴虐多疑、缺乏仁义;唐太宗俭约、贤能、虚心纳谏。根本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
(3)其他方面:时代背景、事迹举措、历史功过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 ]
A.“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问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 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首先考虑的问题大多是
[? ]
A.平定叛乱,巩固边疆
B.屯田垦荒,发展经济
C.推行和亲政策
D.设置机构,进行管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