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7-08-22 04:31: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教育的发展,展示着社会的律动,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4分)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4分)  
材料二: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持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书院内顾宪成撰写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深远。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材料三:京师同文馆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3)据材料三,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
材料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据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史实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4分)


参考答案:(20分) (1)原因:①北宋重文轻武;②私人讲学传统的影响。(4分)
目标: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4分)
(2) ①倡导经世致用,有浓郁的爱国意识;②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干预,趋向应试功名。(4分)
(3) 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种实用人才;②留学教育,开近代教育先河。(4分)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实施“2ll工程”计
划;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4分。至少举两例。所举史实只要是1985年以后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主要从国家的治国理念、治国政策和历史传统等角度展开论述即可。北宋时期国家的治国理念、治国政策当然是指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是导致北宋时书院兴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中国本来早就有私人讲学传统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也可以从“理学的兴起”也会导致北宋时书院兴起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2)材料二中的“讽议朝政、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字眼是意在说明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倡导经世致用,要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大事,当然也就具有了浓郁的爱国意识。而材料二中的“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已经被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干预,书院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传经讲学了,书院教育也变得趋向应试功名,书院教育也充满了浓厚的官场意识。
(3)材料三有两幅图片组成,一副是京师同文馆,另一副是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京师同文馆是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的创办新式学堂,通过新式学堂来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各种实用人才。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这个图片则是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的留学教育,而留学教育在中国则是开创了一个先河,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新的重大变化。
(4)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本题材料的出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一定要注意所列举的事实必须是1985年之后的事情即可。例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2ll工程”计划,985工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等等均可,本题其实就是换个角度,变相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摘自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
材料四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2分)
(2)材料二、材料三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各是什么?并分别指出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8分)
(3)材料四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4分)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你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参考答案:(1)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1分)
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1分)
(2)态度:材料二独尊儒术;材料三批判孔教。(2分)
原因: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材料三: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尊孔复古逆流泛滥;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4分)      
(3)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或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思想)。(2分)
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或托古改制)。(2分)
(4)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发展完善。(2分)


本题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儒家的主张在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4)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发展完善。(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本专题是历来高考命题的重点,近年高考试题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加大。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考查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主流思想演变的过程、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本质、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主流思想的演变。从命题角度看,儒家思想易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等热点问题相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2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到宋代,儒学发展成为         (1分),对这一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代表人物有                           、陆九渊。(3分)
材料三  读图。

(4)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分)


参考答案:
(1)“以德治民”。(2分)
(2)观点:大一统(2分)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地位: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3)理学。(1分)程颢、程颐、朱熹。(3分)
(4)可从儒学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影响;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方面展开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上面吹风,肯定会倒向一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除了儒家学说外,其余的各派学说都禁止传播。“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通过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该问考查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对这一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
(4)本问考查解读图表资料的能力。可从儒学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影响、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方面展开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儒家思想的演变
点评: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命题可以考察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高考复习中要高度重视本专题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以下生活方式属于信息社会特征的是
A.群居
B.村落定居
C.城市化
D.城乡一体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关键是区分C和D两项。城市化是工业社会就有的现象。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3分)
(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1)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3分,任答3点即可)
(2)内容:①忠孝一致。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自强不息。④团结协作。(3分)
(3)态度:①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化。②清朝:排斥外来文化。(2分)
影响:①汉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②清代: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2分)


本题解析:(1)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是爱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是自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反映是好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反映是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映是求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是爱人。
由材料“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共同体意识”等关键信息可知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即是①忠孝一致。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自强不息。④团结协作。
(3)从材料可直接概况出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不同是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清朝:排斥外来文化。产生的影响是①汉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②清代: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