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8-22 04:19: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阂: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统治者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二者没有本质筹别,因为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如果你是唐朝的贵族子弟,那么你可能会(   )
A.接触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B.偷偷阅读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小说
C.在街上购买到赵孟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下列言论与之相符的是(   )
A.“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B.“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
C.“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等,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古代理学新发展相关内容——心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属于儒家的“仁”,不正确;B属于理学,“格物致知”,不正确;D项属于明末清初,李贽的“反正统意识”,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爱人者,人恒爱之”
B.“兼爱、非攻”
C.“春秋大一统”
D.“无为而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春秋大一统”是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出现的历史现象,而材料所考查的历史时期是晚周时期,所以,文中的“原则”当然不包括“春秋大一统”,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是英雄之言”、“ 势必至此”、“ 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李贽对秦代焚书坑儒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基本上给以了肯定,认为符合大一统的历史潮流的,既体现“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的观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准确;其余BD两项均不是题干材料意思的体现,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李贽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