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1 04:18:52
1、综合题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家系:一对果蝇子女),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药性的果蝇的父母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_________。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选择? 不定向前
(2)①.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②.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也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生物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是有益的
C.某人群的女性中色觉正常者占99.5%,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0.5%
D.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下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着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
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