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0 18:00:34
1、选择题 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C.CH4、SiH4、GeH4、SnH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D.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它们都是通过共价键结合,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就越稳定,由于非金属性F>Cl>Br>I,所以稳定性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但是这与氢键无关。错误。B、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是因为在水分子内的H—O键的键能大,与氢键无关。错误。C、CH4、SiH4、GeH4、SnH4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结构相似。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大,克服分子间作用力使物质熔化消耗的能量就越高。即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但是与氢键无关。错误。D、水结成冰,在物质内分子的排列由无序变为有序,在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体积膨胀。也正是这种作用力,增加例如水中溶解氧气量。使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都可以存活。正确。
考查:物质的性质与氢键的关系的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必是共价化合物
B.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是离子键
C.液态氯化氢中存在H+和Cl-,所以能导电
D.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会破坏旧的化学键,同时形成新的化学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有的离子化合物也有共价键,故错;B、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是离子键,故错;C、液态氯化氢中存在的是HCl分子,故错。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的概念,难度不大,明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才是化学键,不相邻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不是化学键。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最来源:91考试 网小的是
A.2A(l)+B(l)==="2C(g)" ΔH1
B.2A(g)+B(g)==="2C(l)" ΔH2
C.2A(g)+B(g)==="2C(g)" ΔH3
D.2A(l)+B(l)==="2C(l)" ΔH4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各反应中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同一物质的能量g>l>s,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为:B=C>A=D,生成物的能量为:A=B>C=D,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越高,生成物的总能量越低,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故B放出的热量最多,反应热符号为“-”,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反应热越小,故B的反应热最小。
考点:反应热大小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Bt(NO3)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下列离子反应一定不会发生的是
A.Ba2++SO2+H2O→BaSO4↓+2H+
B.Ba2++SO42-→BaSO4↓
C.3SO2+2H2O+2NO3-→2NO+SO42-+4H+
D.4SO2+5H2O+NO3-→NH4++4SO42-+6H+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通入水中生成H2SO3,溶液呈酸性,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可与H2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2-,溶液中不可能生成BaSO3.
解答:A、反应Ba2++SO2+H2O=BaSO4↓+2H+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但是不存在氧化剂,故A错误;
B、通入水中生成H2SO3,溶液呈酸性,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可与H2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2-,再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B正确;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以被硝酸氧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NO3-浓度较低,可被还原生成NO或NH4+,故C正确;
D、通入水中生成H2SO3,溶液呈酸性,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可与H2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2-,如NO3-浓度较低,可被还原生成NO或NH4+,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以及H2SO3具有还原性的性质.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16分)原高中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 NaHCO3或 Na2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HCO3或Na2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到现象如下:
(1)两支试管均产生大量气体,盛?的试管中气体产生较快,盛?的试管中气球变得更大;
(2)甲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HCO3粉末的试管变冷,而盛Na2CO3的试管温度有升高。由此他得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和HCl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HCl反应为放热反应。甲同学写出了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其中“aq”代表水合或无限稀释的含义):
HCO3—(aq)+ H+(aq) ="===" H2O(l)+ CO2(g)? △H>0
CO32—(aq)+ 2H+(aq) ="===" H2O(l)+ CO2(g)? △H<0
甲下结论的方法是否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
(3)为研究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乙同学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每次实验各做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
| 序号 | 试剂1 | 试剂2 | 混合 前温度 | 混合后最高 或最低温度 |
| ① | 35mL水 | 2.5g NaHCO3固体 | 20℃ | 18.5℃ |
| ② | 35mL水 | 3.2 Na2CO3固体 | 20℃ | 24.3℃ |
| ③ | 35mL稀盐酸 | 含2.5g NaHCO3的饱和溶液32.5mL | 20℃ | 19℃ |
| ④ | 35mL稀盐酸 | 含3.2g Na2CO3的饱和溶液23.1mL+10ml水 | 20℃ | 24.2℃ |
| ⑤ | 35mL稀盐酸 | 2.5gNaHCO3固体 | 20℃ | 16.2℃ |
| ⑥ | 35mL稀盐酸 | 3.2g Na2CO3固体 | 20℃ | 25.1℃ |
参考答案:(1)? NaHCO3? NaHCO3?(2)?不正确
(3)?吸热?放热?吸热?放热? a c
本题解析:(1)碳酸钠和盐酸是分步进行的,首先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盐
酸生成CO2气体。所以碳酸氢钠产生气体的速度快。质量相等的条件下,碳酸氢钠生成的气体多。
(2)影响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比较复杂,例如溶解过程也会伴随能量的变化,其次如果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不明显,仅靠触摸是不准确的,而应该通过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3)实验1和2属于物质的溶解过程,根据温度的变化分析可判断,碳酸氢钠溶于水是吸热的,碳酸钠溶于水是放热的。根据温度的变化可知实验3是吸热的,实验4是放热的。根据以上分析可知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热是溶解过程吸收的能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吸收的能量的两部分之和,即是a和c的热效应之和。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