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盖斯定律认为能量总是守恒的,化学反应过程一步完成或分步完成,整个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己知:①H2O(g)═H2O(l)△H1═Q1kJ?mol-1
②C2H?5OH(g)═C2H?5OH(l)△H2═Q?2?kJ?mol-1
③C2?H5OH(g)+3O2(g)--2CO2(g)+3H2O(g)△H3═Q3kJ?mol-1
若使23g液态酒精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kJ)( ? )
A.Q1+Q2+Q3
B.0.5Q?2-0.5Q3-1.5Q1
C.0.5Q1-1.5Q2+0.5Q3
D.0.5(Q1+Q2+Q3)
2、填空题 我国是个钢铁大国,钢铁产量为世界第一,高炉炼铁是最为普遍的炼铁方法。高炉内可能发生如下反应:
C(s)+O2(g)=CO2(g) △H1=-393.5 kJ/mol ①
C(s)+CO2(g)=2CO(g) △H2=+172.5 kJ/mol ②
4CO(g)+Fe3O4(s)=4CO2(g)+3Fe(s) △H3=-13.7 kJ/mol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3Fe(s)+2O2(g)=Fe3O4(s)的△H=_____________。
(2)800℃时,C(s)+CO2(g)
2CO(g)的平衡常数K=1.64,测得高炉内c(CO)= 0. 20 mol/L、c(CO2)=
0.05mol/L,此时反应向____(填“正”或“逆”)方向进行。
(3)某种矿石中铁元素以氧化物FemOn形式存在(矿石中杂质不与酸反应),现进行如下实验:将少量铁矿石样品粉碎,称取25.0 g样品于烧杯中,加入稀H2SO4充分溶解,并不断加热、搅拌,滤去不溶物。向所得滤液中加入10.0 g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剩余固体36 g。剩下滤液用浓度为2
mol/L的酸性KMnO4滴定,至终点时消耗KMnO4溶液体积25.0 mL。提示:2Fe3++Cu=2Fe2++Cu2+
8H++MnO4-+5Fe2+=Mn2++5Fe3++4H2O
①计算该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计算氧化物FemOn的化学式(m、n为正整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3、选择题 已知25℃、101 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g)=CO2(g) ; △H=-393.51 kJ·mol-1
C (金刚石) +O2(g)=CO2(g) ; △H=-395.41 kJ·mol-1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4、填空题 将煤转化为水煤气的主要化学反应为C(s)+H2O(g)===CO(g)+H2(g);?C(s)、CO(g)和H2(g)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s)+O2(g)===CO2(g) ΔH=-393.5?kJ/mol
H2(g)+1/2O2(g)===H2O(g) ΔH=-242.0?kJ/mol
CO(g)+1/2O2(g)===CO2(g) ΔH=-283.0?kJ/mo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数据,写出C(s)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反应热数据可知,1?mol?CO(g)和1?mol?H2(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和比?1mol?C(s)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甲同学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可以使煤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乙同学根据盖斯定律作出如下列循环图:???

并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再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煤直接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请分析:甲、乙两同学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
(3)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为燃料和煤直接燃烧相比有很多优点,请列举其中的两个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煤气不仅是优良的气体燃料,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①甲醇(CH4O) ②甲醛(CH2O) ③甲酸(CH2O2) ④乙酸(C2H4O2).试分析当CO和H2按1:1的体积比混合反应,合成上述________(填序号)物质时,可以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完全利用原料中的原子,实现零排放.
5、简答题 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的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度较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来研究.已知:
P4(s、白磷)+5O2(g)=P4O10(s);△H=-2983.2kJ?mol-1
P(s、红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