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0:17:54
1、选择题 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而Z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中正确的是
A.上述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W<X<Y<Z
B.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C.W与Y可形成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
D.有W与X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总低于由W与Y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元素的性质及核外电子的排布可知,短周期元素W、X、Y、Z分别是是H、C、O、S。A中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W<Y<X<Z,不正确。B中应该是17,不正确。H和O可以形成双氧水,双氧水中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C正确。C和H可以组成很多烃类化合物,其沸点可以大于水的,D不正确。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是
A.H2O2
B.HCl
C.Cl2
D.NaOH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在中学化学实验室经常用到下列实验装置,其中不可用于物质分离的装置是
A.
B.
C.
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分离的方法有:过滤、分液、蒸发和蒸馏、纸层析法等,结合实验装置图及选择的仪器来分析;
A.该装置为分液操作;
B.该装置为过滤操作;
C.该装置为纸层析法操作;
D.该装置为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解答:A.该装置为分液操作,可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下层液体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后从上口倒出,故A正确;
B.该装置为过滤操作,用于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在滤纸上,滤液在烧杯中,故B正确;
C.该装置为纸层析法,依据极性相似相溶原理,是以滤纸纤维的结合水为固定相,而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由于样品中各物质分配系数不同,因而扩散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故C正确;
D.该装置为酸碱中和滴定装置,不能用来分离物质,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操作,注意常见物质分离的原理、方法和装置,题目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不断升高温度,可实现“雪花→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作用力依次是
A.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键
B.氢键;氢键;极性键
C.氢键;极性键;极性键
D.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科学解释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实验现象及操作、物质的用途解释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A.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呈碱性;
B.某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为AgCl或BaSO4;
C.铁、铝与冷浓硫酸或硝酸发生钝化反应;
D.氨水为弱碱溶液,氢氧化铝不溶于弱碱.
解答:A.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呈碱性,但不一定为碱溶液,也可能为水解成碱性的溶液,故A错误;
B.某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为AgCl或BaSO4,溶液中可能存在Cl-、SO42-等离子,溶液检验SO42-离子,应加入盐酸,如无沉淀,然后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故B错误;
C.铁、铝与冷浓硫酸或硝酸发生钝化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起到保护作用,故C正确;
D.氢氧化铝能溶解于强碱溶液,氨水为弱碱溶液,氢氧化铝不溶于弱碱,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以及检验等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常见盐类水解、离子的检验以及两性化合物的知识,为中学阶段常考查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