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6 02:29:13
1、选择题 &nbs p;“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有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捕捉到的CO2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可减少碳排放
D.“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该方法过程中需高温分解石灰石制备氧化钙,故能耗大,正确;B、该过程中氢氧化钠、碳酸钙回收循环利用,正确;C、正确;D、该环节中生成的难溶物碳酸钙,直接过滤洗涤即可,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和CO2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密度比为16∶11
B.分子个数比为16∶11
C.体积比为1∶1
D.氧原子个数比为1∶1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等质量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物质的量比为11:16,氧原子个数比为11:16,B、D错误;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比,A正确、C错误;
考点:化学计算
点评:阿佛加德罗定律内容为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可推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本题难度:困难
3、实验题 已知某酸性土壤浸取液中除Fe3+外,还含有一定量Mg2+和Al3+。请设计合理实验检验该浸取液中的Mg2+、Al3+。
限选实验用品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滴管、玻璃片、pH试纸;浸取液、20%KSCN、0.1 mol·L-1 NaOH、6 mol·L-1 NaOH、0.1 mol·L-1 HCl、蒸馏水。
必要时可参考:
沉淀物 | 开始沉淀时的pH | 沉淀完全时的pH |
Mg(OH)2 | 9.6 | 11.1 |
Fe(OH)3 | 2.7 | 3.7 |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步骤1: | ? |
步骤2: | ? |
步骤3: | ? |
…… | ? |
参考答案: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浸取液于试管A中,逐滴滴加0.1 mol·L-1 NaOH溶液,充分振荡,边滴加边用pH试纸检测溶液直至pH在4~9,静置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说明浸取液中含Fe3+
步骤2:用滴管将试管A中上层清液转移至试管B,向试管B中滴加过量6 mol·L-1 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
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浸取液中含Mg2+
步骤3:另取少量浸取液于试管C中,滴加过量6 mol·L-1 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
有沉淀产生
步骤4:用滴管将试管C中上层清液转移至试管D,向试管D中逐滴滴加0.1 mol·L-1 HCl至足量,边滴边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沉淀又溶解,说明浸取液中含Al3+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离子检验的实验设计,难度中等。要检验Fe3+、Mg2+、Al3+主要是通过其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的不同形式去考虑。由于Fe3+、Mg2+开始沉淀的pH分别为2.7、9.6,可以考虑先检验Fe3+,当pH不超过9.6时,会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如果在滤液中继续滴加NaOH至过量时,会出现白色沉淀可证明Mg2+的存在,对于Al3+的检验,主要是考虑其在碱性条件下先转化成AlO,再加酸(如盐酸)会出现先沉淀后溶解的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 | 产生无色气体 | 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
B. | 新制Fe(OH)2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 | 白色固体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 说明Fe(OH)2易被氧化成Fe(OH)3 |
C. | 在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 | 有白色沉淀生产,苯层呈紫色 | 白色沉淀可能为CuI |
D. |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A项中不能排除碳酸氢根离子,A错;选项D中不能排除亚硫酸根离子的干扰,D错。
本题难度:一般
5、实验题 某实验小组对普通锌锰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进行探究,设计如下方案:
己知:I、普通锌锰电池的黑色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物质。
II、氢氧化锌为白色粉末,不溶于水,溶于酸、强碱溶液和氨水。
请回答以下问题:
(1)②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某同学猜想溶液A的成分含有NH4Cl和ZnCl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正确,要求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试剂:蒸馏水、2moL·L-1 HCI 、2 moL·L-1 HNO3 、2 moL·L-1 NH3·H2O、6 moL·L-1 NaOH、0.1 moL·L-1 KSCN、0.1 moL·L-1 BaCl2、0.1 moL·L-1 AgNO3、紫色石蕊试液、红色石蕊试纸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 | 结论 |
步骤1:各取少量溶液A分装a、b、c三支试管,往a试管,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说明溶液A含有Cl- |
步骤2:往b试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步骤3:往c试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先产生_______________, 后____________________ | 说明溶液A含有Zn2+ |
参考答案:(17分)
(1)过滤 (2分)?
(2)(共11分,试剂不标浓度和用量不准确每空扣1分,用“适量”与“少量”均可,其他合理即给分)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步骤1:各取少量溶液A分装a、b、c三支试管,往a试管,滴加适量0.1mol?L-1AgNO3(1分)和2moL?L-1 HNO3?(1分)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说明溶液A含有Cl-
步骤2:往b试管, 加入适量6moL?L-1NaOH(1分)加热(1分),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附近(1分)?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1分)
?说明溶液A含有NH4+(1分)
步骤3:往c试管,逐滴加入2moL?L-1NH3·H2O 或 6moL?L-1NaOH(1分)至过量(1分)
先产生 白色沉淀 (1分),后 白色沉淀溶解 (1分)
?说明溶液A含有Zn2+
?
(3) ?(2分)
(4) ?(2分)
本题解析:(1)依题意,普通锌锰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加足量蒸馏水溶解时,得到固液不相溶的混合物,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铵、氯化锌是可溶性盐,则操作②为过滤,将①所得混合物分离为溶液A和固体B,A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铵、氯化锌,B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2)检验溶液A的主要成分,就是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是否存在氯离子、铵根离子和锌离子,氯离子常用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检验,铵根离子常用热氢氧化钠溶液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锌离子常用氢氧化钠或氨水检验;步骤1:各取少量溶液A分装a、b、c三支试管,往a试管,滴加适量0.1mol?L-1AgNO3和2moL?L-1 H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A含有Cl-;步骤2:往b试管, 加入适量6moL?L-1NaOH、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附近,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A含有NH4+;步骤3:步骤3:往c试管,逐滴加入2moL?L-1NH3·H2O 或 6moL?L-1NaOH至过量,先产生 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溶解,说明溶液A含有Zn2+;(3)二氧化锰固体受热不能分解,则固体C的成分是二氧化锰,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反应速率增大,生成水和氧气;(4)依题意,由于n=c?V,则硫代硫酸钠的物质的量为bv×10—3mol;由于I2+2S2O32-=2I-+S4O62-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每次滴定消耗的I2为 bv/2×10—3mol;由于MnO2+2I-+4H+=Mn2++I2+2H2O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样品中MnO2为 bv/2×10—3mol;由于二氧化锰的式量为87,m=n?M,则样品中MnO2的质量为87bv/2×10—3g;由于样品的质量为ag,则样品中MnO2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87bv/2a×10—3×100%。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