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9 09:00:16
1、选择题 若某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下面不正确的是
A.第4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4s内的平均速度
B.4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s末的瞬时速度
C.第4s内的速度变化量大于第3s内的速度变化量
D.第4s内与前4s内的位移之比是7:16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4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3.5s末时刻的瞬时速度,4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2s末的瞬时速度.每秒内速度变化量大小等于加速度.根据位移公式求出前3s内与前4s内位移之比,再得到第4s内与前4s内的位移之比.
解答:A、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4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3.5s末时刻的瞬时速度,4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2s末的瞬时速度,则第4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4s内的平均速度.故A正确.
? B、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s末的瞬时速度.故B正确.
? C、第4s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小等于加速度的大小,第3s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小也等于加速度的大小,则第4s内的速度变化量等于第3s内的速度变化量.故C错误.
? D、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则前3s内与前4s内位移之比是9:16,所以第4s内与前4s内的位移之比是7:16.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C.
点评:本题关键运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进行分析判断.运用推论与运用基本公式结果一样,但更简洁,省时.
本题难度:简单
2、计算题 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比赛,某一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L1=11 m处,乙车速度v乙=60 m/s,甲车速度v甲=50 m/s,此时乙车离终点线尚有L2=600 m,如图所示。若甲车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2 m/s2,乙车速度不变,不计车长。
(1)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间距离最大,最大距离是多少?
(2)到达终点时甲车能否超过乙车?
参考答案:(1)5 s, 36 m;甲车不能超过乙车。
本题解析:解析:(1)当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间距离最大,即v甲+at1=v乙,
得t1==
s=5 s;
甲车位移x甲=v甲 t1+at
=275 m,
乙车位移x乙=v乙 t1=60×5 m=300 m,
此时两车间距离Δx=x乙+L1-x甲=36 m
(2)甲车追上乙车时,位移关系为
x甲′=x乙′+L1,
甲车位移x甲′=v甲 t2+at
,
乙车位移x乙′=v乙 t2,
将x甲′、x乙代入位移关系,得
v甲t2+at
=v乙t2+L1,
代入数据t2=11s,
实际乙车到达终点的时间为t3=L2/ v乙=10s,
所以到达终点时甲车不能超过乙车。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选做,适合选修3-4的同学)
1940年夏天,希特勒拟定了代号为“海狮”的作战计划,企图在英国登陆,然而飞机每次袭击,总是被对方先发现,不但没有袭击到目标,反而损失了90多架飞机,后来德国人才明白,是一种新型的装备--雷达起了作用.假如警戒远程雷达探测距离为1000km,如果敌方飞行速度为400m/s的超音速飞机进入我领空,这种雷达可提前多长时间报警?
参考答案:超音速飞机进入我领空,其速度大小为v=400m/s,雷达探测距离为s=1000km,敌机到达雷达处需要时间为t,
则t=sv=106400s=2.5×103s,
当雷达向目标发射无线电波时,从发射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需要时间为
t′=2sc=2×1063×108s=6.7×10-3s,
?t-t′=2.5×103s-6.7×10-3s≈2.5×103s
所以这种雷达可提前大约t=2.5×103s=41.7min时间报警.
答:这种雷达可提前41.7min报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计算题 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2.4m/s
本题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s=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m/s=2.4m/s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时间间隔Δt趋近于0时,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变成了瞬时速度.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匀速直线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不变的运动,而匀变速直线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运动。
参考答案:物体的瞬时速度,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保持不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