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2 05:21:39
1、简答题  如图所示为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的x-t图象,根据图象求:
(1)前2s内的位移,第3s内的位移,前5s的总路程和位移;
(2)求出0~2秒、2~3秒、3~5秒各段的速度;
(3)画出与x-t图象对应的v-t图象.
参考答案:(1)由图可知:在0~2s内内,由x1=10m运动到x2=30m,则位移△x1=x2-x1=20m,路程为20m.?
?在第3s内,物体静止,位移△x2=0?
? 在前5s内,先由x1=10m到x2=30m,再返回到x3=0,
? 总路程l=20+30=50(m)?
? 前5s内的位移△x3=x3-x1=-10(m)? 
? (2)0~2s内的速度v1=△x1△t1=30-102m/s=10m/s
? 2~3s内物体静止,速度v2=0
? 3~5s内的速度v3=△x2△t2=0-302m/s=-15m/s
? (3)v-t图象如图所示.
答:(1)前2s内的位移为20m,第3s内的位移为0,前5s的总路程为50m,总位移为-10m;
? (2)0~2秒内速度10m/s,2~3秒内速度为0,3~5秒内的速度为-15m/s;
? (3)与x-t图象对应的v-t图象如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匀减速运动v-t图象,它的加速度是______.
参考答案:物体的加速度a=△v△t=0-3030m/s2=-1m/s2.
故本题答案是:-1m/s2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一辆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初速度20m/s,加速度大小5m/s2,则在3s内,6s内的位移分别为多少(  )
A.37.5m30m
B.37.5m40m
C.30m37.5m
D.40m37.5m
参考答案: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
t0=0-v0a=-20-5s=4s,
则3s内的位移为:
x3=v0t+12at2=20×3-12×5×9m=37.5m.
则6s内的位移为:
x6=0-v022a=-400-10m=40m.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放在相同的水平面上,分别在水平拉力F1、F2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分别经过t0和4t0,速度分别达到2v0和v0,然后撤去F1、F2,甲、乙两物体继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其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  )
A.若F1、F2作用时间内甲、乙两物体的位移分别为s1,s2,则s1>s2
B.若整个过程中甲、乙两物体的位移分别为s1、s2,则有s1>s2
C.若F1、F2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W1>W2
D.若F1、F2的冲量分别为I1,I2,则I1>I2
参考答案:A、根据v-t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大小等于位移得:
s1=2v0t02=v0t0,s2=v0?4t02=2v0t0,则:s1<s2.故A错误.
B、整个过程中甲、乙两物体的位移分别为:
s1=2v0?3t02=3v0t0,s2=v0?5t02=2.5v0t0.则有:s1>s2.故B正确.
C、由图看出,撤去拉力后两图象平行,说明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则知加速度a=μg,说明两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两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设为f,对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
W1-fs1=0,W2-fs2=0,得:W1=fs1,W2=fs2,由上可知,s1>s2,则W1>W2.故C正确.
D、根据动量定理得:I1-ft0=0,I2-f?4t0=0,则得I1<I2.故D错误.
故选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简答题  近来,我国多个城市开始重点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每年全国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上万起,死亡上千人.只有科学设置交通管制,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行人的生命安全.
如图所示,停车线AB与前方斑马线边界CD间的距离为23m.质量8t、车长7m的卡车以54km/h的速度向北匀速行驶,当车前端刚驶过停车线AB,该车前方的机动车交通信号灯由绿灯变黄灯.
(1)若此时前方C处人行横道路边等待的行人就抢先过马路,卡车司机发现行人,立即制动,卡车受到的阻力为3×104N.求卡车的制动距离;
(2)若人人遵守交通规则,该车将不受影响地驶过前方斑马线边界CD.为确保行人安全,D处人行横道信号灯应该在南北向机动车信号灯变黄灯后至少多久变为绿灯?
参考答案:(1)据题意?由?v2t-v20=2ax?得:x=v2t-v202a?①
汽车刹车时,阻力产生的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Fm?②
代入数据得?制动距离?x=30?m?③
(2)据题意?汽车不受影响的行驶距离应该是AB与CD间距加车身长度即:x1=30m?④
故黄灯的持续时间为t?则?t=x1v0?⑤
代入数据得?时间为t=2?s?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