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17:07:53
1、实验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如图所示,图甲为实验装置简图.(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1)图乙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保持砂和小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
.数据如下表:
[来源:学
请在下图给出的方格坐标纸中画出a—
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倒数
之间的关系式是 .

(3)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小砂桶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随合力F的变化图线,如下图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 .
参考答案:(1)3.2(2)

(3)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本题解析: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分析:纸带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的加速度.
根据图象运用数学知识求出物理量的关系式.
解:(1)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4s
根据运动学公式得:△x=at2,
a=
=3.2m/s2
(2)
根据图象运用数学知识求出物理量的关系式:a=
m/s2
(3)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还为0,说明小车的摩擦力与绳子的拉力抵消呢,原因是实验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故答案为:(1)a=3.2m/s2
(2)如图所示,a=
m/s2
(3)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实验题 某同学做了一次较为精确的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实验所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 设0点是计数的起始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计数点0至2之间距离是9cm,0至3之间距离是15cm,则计数点1与0点的距离s1应为 cm,打计数点1时物体的速度大小是 m/s ;物体的加速度a = m/s2.
参考答案:(1) 4 (2) 0.45 (3) 1
本题解析:从图中可得: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走过的位移差是一个定值,所以
,所以s1=4cm,根据公式
可得
,由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可求得1的瞬时速度为1 m/s
考点:考查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对于该实验,灵活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6分)(1)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所安装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若在图示状态下开始做实验,请从该同学的装置和操作中指出存在的问题或错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三项)(4分)
(2)下图是①中更正后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是0.02s,纸带中数据的单位是:cm,求出小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 m/s2,(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2分)
参考答案:(1)①应用交流电源;②连接小车左端的细绳要平行于木板;③木板右侧应垫起一定的高度以平衡小车摩擦力;④小车应放在打点计时器左端附近。(三项都正确得4分,填写两项正确得2分,填写一项正确得1分)
(2)4.0(2分)
本题解析:(1)①应用交流电源;②连接小车左端的细绳要平行于木板;③木板右侧应垫起一定的高度以平衡小车摩擦力;④小车应放在打点计时器左端附近。(三项都正确得4分,填写两项正确得2分,填写一项正确得1分)(2)加速度可以根据逐差法求得
4 m/s2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下列关于纸带上点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
B.点迹记录了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C.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和形状
D.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考答案:ABD
本题解析:打点计时器每隔一定的时间打下一个点,因而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故A正确;同时也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故B正确;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不能反映物体的质量和形状,故C错误;根据对C选项的论述可知,D正确.
故选ABD
考点:考查了对打点计时器的理解
点评:对于实验装置和工作原理,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学习它,还要从实践上去了解它,自己动手去操作,同时要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5、实验题 读出下列测量仪器的读数。
【小题1】游标卡尺 mm
【小题2】螺旋测微器 cm
参考答案:
【小题1】129.8 mm
【小题2】1.0294-- 1.0296 cm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