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 01:08:18
1、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9年10月6日有“光纤之父”之称的华裔学者高锟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表示:“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无独有偶,德国女作家得知自己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也惊讶地表示“非常意外。再往前数,2004年以色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赫什科就很平淡地对记者说:“不仅没有想到会得奖,甚至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化学奖候选人。”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平静地表示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本人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并宣布自己不会去领奖。
没想到”“很意外”,是这些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和作家的感受,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看出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委们的评选情况。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机会有限,千万不要错过,一旦错过,就成永难弥补的缺憾。有人说,人生不可能没有错过,错过其实也是一种别样的美。还有人说……
请以“错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和套作。
参考答案:参考高考作文评卷标准。
此外特别注意以下要求:
1.卷面凌乱不洁,字体不规范,整体书写效果差的作文一律40分以下评分。
2.标点不规范扣1-3分。
3.缺标题扣2分。
4.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
5.不足800字(篇幅在2/3以上),每少50字扣1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话题作文,题目可以自拟,但是要围绕“错过”来写。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错过”:不要错过,一旦错过,就成永难弥补的缺憾;错过其实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点评:话题作文,最重要的就是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再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其表意的重心在“充满活力”四个字,考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来诠释一个中学生对“活力”的理解与界定。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根据作文要求,完成下面作文:
人是在往事中成长的,或者是读书的故事,或者是亲情关爱的故事,或者是成功的故事,或者是“伤疤情结”……有的人在读书中长大了,有的人在享受亲情中幸福了,有的人在狂欢成功时受伤了,有的人被自己的“伤疤”压垮了……成长的心灵注定布满酸甜苦辣,你在往事中是酸了,甜了,苦了,还是辣了?
要求:请根据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卷面整洁美观,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作文。?
题目:成长,需要______?
注意:(1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800。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这道半命题作文很容易帮助学生打开审题思路。细细想一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从物质上说,如果你经历过贫困的生活,你一定会感到金钱的重要;如果你经历过社会的挫折,你也许会懂得知识的重要……从精神上说,如果你正感受着失落与痛苦,你会需掌声、支持与鼓励;如果你曾遭受过不平与冷落,你会需要自信、关爱与努力;如果你整日登书山,游题海,生活在老师父母精心设计的"牢笼"里,你会渴望理解与自由……?
我们选定自己最需要的事物之后,要重点写清"需要的原因",也就是交代为什么需要它,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比如,你是一位长期受到老师与同学冷落的中学生,也许你对"鼓励"的需求会比别人多一些。我们应该学会通过曲折的生活经历来表现自己对这一事物或精神的强烈追求。?
由于同学们都会有话可说,我们就要在构思时力求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蒲公英老了,
小蒲公英问:“留下什么遗产?”
老蒲公英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飞的伞。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想起林则徐一句话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明确表态,不赞成给子孙留钱财。这不由得使我联想起今日痴心父母们的所作所为来。
望子成龙,光宗耀祖,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愿。然而,成“龙”也好,成“虫”也罢,这中间都有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化过程。如何抓好这个过程,使之有利于孩子成长,却未必是每个父母都能清醒悟彻的。
中国人传统的习俗,是做长辈的总要为子女留下点什么——或钱物、或品德、或技能。这里面就有一个侧重的问题。无疑,这种“遗传”理当德才重于钱财、“软件”先于“硬件”。可现实中家长们却常常恰恰相反,即过分重视子女的“物质文明” 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养成。
只要孩子伸手,就是摘星剜肉也不皱眉头。那种为儿女舍得一身剐的精神令人感叹。不知这究竟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化?有的家长终日“咸菜窝头穿肠过,唯有儿女心中留”,含辛茹苦地攒下几个血汗钱,只为子女将来能有“安乐窝”。还有的殚精竭虑,挖门觅窗,一心要为孩子寻找轻松自在,养尊处优的“金饭碗”。至于“小皇帝”或“小公主”们的思想、品德、文化等做人的基本素质如何却很少顾及。殊不知,这种畸形溺爱的结果,只能使子女养成贪图享乐、不思创业的恶习。个别缺才少德的分子还可能滑入犯罪的泥潭,成为社会的蛀虫。
如此看来,林则徐虽然是封建王朝的重臣,但他的育子观较之今日的一些先生太太们实在先进得多。当然,比起历史贤达来,革命前辈更懂得“遗财不如遗才”、“留钱莫若贸贤”的道理,并且身传言教。朱老总一生俭朴,两袖清风,临终时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一点存款;而是叮嘱他们要自食其力,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革命老人徐特立也曾告诫后辈:“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先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这种遗革命之德之才重于单纯遗钱遗物的做法,难道不值得如今的父母们深思吗?
崇尚俭朴,不慕奢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应该留给后世弘扬光大。不然的话,“接班人”的前景就很难估量啊。
本题解析:这首诗可以从多角度立意,见解新颖就得从别人未涉及的角度切入。很多人从“应该接受什么样的遗产”、“老一代对下一代寄予的希望”等方面去立意,如果变换角度,从父母爱的角度去写,就会出新。蒲公英给孩子远飞的伞,是希望孩子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这是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母爱。以谈父母爱作为写作的主题,既有新意,又有现实意义。追求见解新颖的另一种途径是“反弹琵琶”,此不赘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