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8-06 08:04:0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在得知获奖时淡定地说:“我终于也有自己的停车位了。”在该校中,有一排写着“NL”(诺贝尔桂冠得主的英文缩写)标志的停车位,是专门为诺奖得主服务的,这是学校的唯一奖励,也是学校向他们致敬的特有方式。得了诺贝尔奖,不涨工资不升职,照样上课、监考、做实验,不同的是他们的车终于有地方停了。对于这个奖励措施,伯克利的教授们这样说:“做学问如果没有一颗淡定的心,就没法继续,更不可能前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淡定也美丽
流水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题记
一个军师
襄阳城西的隆中群山起伏,林海茫茫,飞瀑流泉般的一座高岗的半坡上,茂密的树丛掩映着一间简陋的草庐,高岗有了草庐,好象广阔的湖面飘过一片风帆,辽远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草庐有了主人,仿佛小小的石洞飞来神仙,浅浅的溪水藏卧蛟龙,诸葛先生深居在此,闲云野鹤送走他平静的岁月。他外出,草庐是他快乐的起点,徜徉幽径,抚苍松,听清泉,饱餐山光水色;他归来,草庐是他幸福的终点,燃起青灯,调素琴,阅黄卷,占尽古风雅韵。当刘备第二次访问卧龙岗时,在中门上看到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便被诸葛亮淡定为人所折服,而正是诸葛亮的淡定,成就了刘备的大业,也让他在人们眼中变得美丽。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一个诗人
夕阳轰然下落在浔阳江中,溅起满天的晚霞,把江水染得赤红似血,江畔一处寻常人家的门前,斜插着一圈的短篱,短篱的东边,菊花开得蓬蓬勃勃,活像一张张天真的小脸,舒展着稚气的笑容,秋风轻轻地摇曳着她们袅娜的身姿,飘溢出阵阵的芬香。花丛里,“五柳先生”陶渊明两鬓微霜,面容清瘦,正从容地采摘着一朵朵金菊,有时他把花瓣凑到鼻尖闻闻,眉宇间起无限的喜悦。菊花,他的伴侣,他的乐趣,他的生命。“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好一朵平凡而流光溢彩的花,好一个胸怀大志而淡定的人,陶潜,一个有大抱负的人爱上了纯洁的菊花,他避世,却避得悠然自得,理智淡定,使他在淡定的心态下创出一首首佳诗,一句句美句,让人千古传诵,也让他在世人眼中变得美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个企业家
无锡是江南颇为独特的一个城市。3000多年以前的周代泰伯奔吴,立足梅里,把先进的中原文明传播到“荆蛮之地”,开风气之先。公元前202年正式建县,因境内锡山锡、铅资源枯竭而取名无锡。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贯穿东西,让无锡蓬勃发展,而也正是这个“肥沃”的地方,孕育出了现代工商业家族——“荣氏家族”,而他,则是人们眼中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他不仅是一个商人,还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人们称他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然而,取得如此之大成就的荣毅仁没在自大,没有骄傲,刚毅仁厚的他低调做事,以淡定的心态去面对成就,也正是这种淡定,让他在资本家与政治家之间转换,稳扎稳打,一路成功,也让他在我们眼中变得美丽。
“为人当如此,拥财安天下。”
一个领导人
他三起三落,20世纪30年代初,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邓小平被指责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撤销全部职务;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这三次政治打击,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来势凶猛,大有泰山压顶之势,但是邓小平以一颗淡定的心态顶住了。在邓小平波澜壮阔、功勋卓着的一生中,他“三起三落”的传奇式经历特别引人注目。而且,此“三落”一次比一次严峻、沉重;此“三起”又一次比一次挺拔、辉煌。邓小平曾风趣地说,如果政治上有奥林匹克奖,他很可能获得金牌。是啊,在跌宕起伏的人生竞赛中,邓小平以淡定的心态去面对,让他获得了成功,也让他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人。
“如今历尽风波恶,天栈连云是坦途。”
发上等志,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后记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让我们明白:桂冠,由月桂的枝条编成,它闪耀的不是黄金或钻石的光芒,只有久远的芬芳。狷介自守,不骄不躁,这样淡然处之的态度,让桂冠回归了它的本质。诺贝尔奖不是功劳簿,更不是终身成就奖,它激励着精英们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永不失去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动力与热情。伯克利为什么能走出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抢车位”也许是原因之一。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淡然之心成就人生;
(2)求知与创造应被当成生命的本来意义,而非为获得现实利益;
(3)赞扬与鼓励也需要一种智慧;
(4)莫要被荣誉的光环束缚了前进的脚步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钥匙,让我们推开了紧锁的大门。有的钥匙,帮我们打开了封闭的心房。有的钥匙,助我们走到了成功的殿堂……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钥匙”有关的经历或你对“钥匙”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中有这么一段话:“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谁又没曾“衔过青橄榄”呢?在你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或者在你消除误解赢得信任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努力改变自己处境的过程中……你不也有过艰辛、有过苦涩吗?不也尝到过丝丝甘甜吗?
  联系实际,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1年2月28日傍晚,随着最后一班载客的过江索道到达终点站,29岁零两个月的嘉陵江索道,终于和山城重庆告别。索道运营的最后一天,1.2万人带着对嘉陵江索道的记忆、怀念、体验等各种心情,来到索道运营处,买上一张票,从此岸驶向彼岸,以这种方式和这位老朋友说再见。坐索道的乘客,多数都是带着对索道的特殊感情来的。在嘉陵江索道站台的一面墙上,很多乘客用贴纸写上了自己对索道的怀念,然后一张一张地贴上墙。其中一名市民表示:“生在江边,长在江边的人,怎么能对索道没有感情呢?”还有市民建议,修建交通历史博物馆,把告别城市舞台的电车、缆车、车渡等都纳入其中,供大家追寻山城的回忆。?
拆迁是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但在拆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历史与文化的破坏,甚至出现一些影响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不良现象,对此你是如何思考的。请自选一角度,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套作,不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酒绿灯红,车水马龙——城市,注定与繁华共生。然而,当北京的古城墙转眼成灰,当重庆的索道成为山城人的记忆,是否会有人呐喊:繁华,成了城市与文化了断的利刃!此素材适用于“拆迁”“文化记忆”“敬畏文化”“尊重与责任”“良知”“传承”等相关的话题、材料和命题作文。
【角度一】
阐述与“文化与责任”“传承”等相关的话题。抚过兵马俑,才能感知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走过四合院,才会理解北京的味道;划过西塘,才能体会东方明珠由内而外的魅力。一个真正的城市,有其特有的标志,而这些标志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完全有理由,有义务去传播与传承!
【角度二】
城市文化被毁的背后是利欲熏心。许许多多的人走进圆明园的废墟时都悲愤不已,看到敦煌古籍的灰烬时都扼腕叹息。可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那些还能挽回的古迹被碾碎在挖土机下时,却无动于衷?相反,贪婪的人却将这些文化通通变成了肮脏的金钱。所谓的开发,不过是将城市最具意义的建筑变为摩天大楼,然后以世俗的眼光对其大肆吹捧;所谓的资源利用,不过是将一群群古迹变成废墟,然后装潢为城市的“象征”。
【角度三】
阐述与“良知”“责任”等相关的话题。真正的良知,真正的责任,应该像朱丽娅?希尔一样,为了保护一棵红杉树免遭厄运,在树上生活了738天;应该像青岛政府一样,将老舍故居修复并成立专题博物馆;更应该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的一样,去发掘自己城市的文化底蕴,并且加以保护。我们需要民族文化,我们需要自己的记号,宁做最独特的玉石,不做满天繁星中的一颗。
【角度四】
拆迁不应是城市的悲歌。我们相信经典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拆迁,那是一座丰碑,丰碑是不倒的!面对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舒乙先生说,如果绝大部分的胡同和四合院都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还能找到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多年建都史吗?是啊,当一座城市的根被活生生地拔掉,这样的城市还具有生命吗?充其量只是一座繁华的躯壳!
一曲悲歌,在古迹的灰烬中唱出,在空虚的城市回响,一个“拆”字,拆下了几代人的回忆,丢弃了几千年传承的责任,我们的良知应该苏醒,在感叹痛心后,更应用行动,带着满满的责任,肩并肩站成一座围墙,守住那些过去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总有些人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觉得世界太小,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其实,这是把“我”放得太大的缘故。把“我”放得太大,心中便只有了自己,容不下别人也装不下世界,这样自然既看不见别人的长处,也无法发现世界的精彩。把自己放小,才会觉得世界的广大和精彩。
  请以“小我大世界”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