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8-06 07:20:3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请以“等待”为标题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材料1每年春节前夕,我国各地年夜饭预订都火热非凡,不少星级酒店纷纷挂出年夜饭“客满”的招牌。2011年春节前,有地方竟出现了38万天价年夜饭,这也是目前国内价格最高的年夜饭。
  材料2“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这段名言出自有“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之口。“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陈光标如是说。
  读了这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看法?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和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一个数据:国际评估组织曾对世界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其结果是,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中国孩子的创造能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却排名倒数第五。数学能力的过度发展,实际上是以透支其他方面的发展潜能为代价的。
(2)一种观点: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广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根据上面资料,以“人文素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例文:
精神的伊甸园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一百多年以前的康德如是说。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坦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也许,我们并不能像鲁迅那样,用一种尖锐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存着的民族劣根性;也许,我们并不能像海伦·凯勒那样,虽然盲聋,却依然保持一种崇高的品德……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当我们在车站看到我们所等的公交车已来。我们大可不必争先恐后,我们可以让别人先上,那种“井然有序”不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吗?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爷爷颤颤巍巍地过马路,我们也可以主动上前一步,扶爷爷过马路,这种“关爱之情”不正是我们异口同声赞扬的吗?……
我知道,现在的你也许会对这些都嗤之以鼻,可是当你对这一切都不屑一顾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一种文明的“异质”?
的确,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物质也高速发展,但当我们舒适地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一切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试想,如果精神文明不发展,人文素养不培养,那么社会还会进步吗?……是的,我们必须向全世界乃至全人类呼吁———“构筑精神的伊甸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写尽了文化的深刻和内在深蕴,同时也将其丰富的人文精神蕴于其中,以警示当今的一代要牢牢地抓住“人文”这根绳索,沿着它来找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
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人是可怕的,用毛泽东的一首诗来概括之,即“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句话现在想来很有道理:“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的。”
“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点评:本文以康德富有诗意的话语开篇,既使文章笼罩了一种瑰丽的色彩,又点明了文章主旨。然后,提出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鲁迅、海伦·凯勒那样高尚,但我们照样“可以把握自己”,可以从“井然有序”“关爱之情”这些细小的方面“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样集中对比,从具体事实方面加强了文章的中心。但如果没有从一个深刻、广泛的理性角度展开,文章依旧没有说服力,所以,下面作者从大处着眼,谈到人文素养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的关系。尤其提到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的“警示”,最后归结“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的”,显得酣畅淋漓。文章亮点很多:一是材料丰富,美不胜收;二是语言个性,情理相透;三是观点深刻,富有启发性。缺点是扶爷爷过马路等材料略显陈旧。但作为考场作文,短时间里能够写出如此多的亮点,本身就体现了这位学生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


本题解析:
写作提示:首先要将话题范围具体化。什么叫“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值得人们珍藏的,不是它发达的经济和多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也不是绮丽的风光和家用小汽车,而是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可以设想的是,如果不关注现实,会大量出现以下两类作文:一是空对空地谈论“人文素养”,将所有的好词汇都融入到“人文素养”中;二是断章取义谈论“人文素养”,比如将“人文素养”应包含的内涵中的一点等同于“人文素养”的全部。有人认为,这个命题是一个“泛命题”,但是只要略微联系一下,就可以把这个宽泛的题目缩小。“人文素养”具体为其中的某一种,比如道德准则,比如生活氛围等。这样就可以把话题具体化为“道德与创新”“艺术与创新”等,比较容易操作。缩小的时候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不能偏移。然后,对缩小的话题做相应的构思。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上世纪四十年代,诗人鲁藜以“泥土”为题写了这样一首小诗: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富含哲理,启人深思。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认识?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一、材料的理解
鲁藜的小诗《泥土》篇幅虽短,但它的内涵丰蕴,意味隽永,同时充满了哲理的思辩,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不要自视特殊,而要甘于平凡。 此诗中,作者拿“珍珠”和“泥土”作比,实质是告诫人们:对待现实生活应有正确态度。“珍珠”,它光泽诱人,价值昂贵;“泥土”,它朴实无华,平凡卑微。作为生命的个体,无论他的才智有多高、本事有多大,他都应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做为人民大众神圣事业上的铺路泥土。这样,他的人生的价值才会得以实现,就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象珍珠一样闪闪发光的事业。
个体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在于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当作珍珠”,是一种以荣华富贵为主要目的的个人奋斗。“把自己当作泥土”,是一种甘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而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不在于怎样将自己区别于众人,而在于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究竟做了些什么。当生命的个体由个人的奋斗历程走向无私的奉献时,应该说,此时的他已经超越了生命个体对自身的偏爱,已经正式步入了“智者”的行列。无私地奉献精神使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找到了自己原来求之不得的位置,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现也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具有朴实思想的人,就会永远快乐。“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诗人告诉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心态调到最低处,你的心境就会豁然开朗,你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开辟另一条新航线。
二、立意及处理
单从“泥土”的字面意思分析,可以联想到“土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联系我们生存的大地,人们生活的环境,进而结合环保问题,关注生态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现实焦点,适合写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科普文、文艺小品文、调查报告等
从“泥土”还可引申出家乡、故土、土地、家园等多个含义泥土之上,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每天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所以不妨选取土地上生活的人、发生的事、变化的景、激发的情等角度,并以此为素材写作记叙文或者小小说,当会另有一幅故事图景
由“泥土”联想到生活其上的人,以及这类人“泥土”一样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思想情感,比如乡村、农民、艺人等,集体也好个体也好,都可与“泥土”联系在一起,他们平凡普通,坚忍顽强,执着不屈,但“泥土”一样的品性自有其神圣、伟大、崇高的地方值得人们热爱、感佩、景仰、赞叹,适合写作抒情散文或者散文诗之类的文体。
由“泥土”的某种品格生发联想,比如泥土的奉献精神、泥土的宽广胸怀、泥土的任劳任怨、泥土的无私奉献等等,只要选取一二角度,深入挖掘,由物喻人,由此及彼,选用故事新编、独幕剧、童话故事、寓言小品等均无不可。
当然也可以考虑写作评论或者杂文类文章,或赞扬泥土般的精神、宣扬泥土的博大,或批评忽略泥土的现象、糟蹋泥土的做法、残害泥土的行径等等,展示前景,指陈利害,分析后果,提出警告,引起重视,发出呼吁,同样都能写得生动、深刻。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审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能够引导考生更好的认识自我,领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鲁藜的《泥土》通俗易懂,但富含哲理,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材料、审题立意、表达个人认识与体验等能力从现实生活来说,很多人之所以生活的并不幸福快乐,不是因为贫穷,大多因为自我定位,以这样的背景和情境作为试题素材,能够提升考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表达生活的能力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讲,既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阅读积累,也便于引导考生做形而上的思考诗歌本身就是当下语文欠缺的内容,诗歌教学也是当下语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如此考查便于引导语文教学进一步重视诗歌的教学,而不是让过于实用的思想使语文庸俗化语文应该有自己的高度,更应该承担起引领作用,而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CCTV-2“第一时间?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你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感悟?
请以“分享和分担”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一类卷(63-70分)非常切题,观点富于思辨色彩,表达十分精彩,从发展等级各方面看完美无缺。
二类卷(56-62分)完全切题,行文有较强的逻辑论证力量,在立意、取材、构思、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视语言表达上下浮动打分。
三类卷上(50-55分)议论文观点明确,观点能揭示命题中的辩证关系,论据恰当充实,论证结构完整。
三类卷下(42-49分),参照三类卷上的作文有所缺陷。勉强贴对命题标签的。
四类卷(30-41分),整篇文章出了问题,就算贴了标签也不给及格。跑题另写一篇的再完美上限41分。就着题目写但不完篇且已完成三分之二的篇幅。
五类卷(0-29分),半篇及以下文字的作文,思想走了极端的作文,瞎编乱造的作文。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