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8-06 06:42: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圣人与魔鬼
有个画家很想画耶稣,但苦于找不到一位纯真的人来做模特。后来,修道院里的一位年轻修士使画家如愿以偿。圣像完成后,画家一举成名,财源滚滚来,那位模特儿修士也获得一笔丰厚的赏金。
后来,画家觉得画了圣人耶稣,就该再画一幅魔鬼撒旦才对。世上怎么会只有圣人而没有魔鬼呢?于是,画家就决定画魔鬼撒旦。很快,他在监狱里找到了魔鬼撒旦的模特。
谁知那位即将被画成魔鬼的犯人面对画家失声痛哭道:“您以前画的圣人就是我,想不到您现在画魔鬼找的还是我!”。
画家大惊失色地说:“这怎么可能呢?”
那人痛哭流涕地说:“我得了你那笔赏金后再也无心修道了,便一味地去寻欢作乐。钱用光了,欲望却已遏制不住,只好去骗、去偷、去抢……最后案发被捕入狱。”
画家掷笔长叹而去。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有句颇为流行的俏皮话叫做“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虽为俏皮话,但也含有几分哲理。古语说得好:“酒虽养性还乱性,水能载舟亦覆舟。”金钱这东西,可亲可爱也可恨可叹。一个人,有了许多金钱之后,如果忽视了思想改造,忽视了人品修炼,手中的金钱就会放纵你心中的欲望,而那被放纵的欲望又会驱使你的双手去牟取更多的金钱,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个原本清纯质朴的具有圣人形象和品质的修士堕落为一个罪恶累累的形如魔鬼的罪犯。真是“贪爱沉溺即苦海,利欲炽燃是火坑。”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天色欲暮,街道上涌出一片喧闹和嘈杂。行人和车辆渐渐多起来。步行的、骑车的、坐车的,目标明确,几乎朝着同一方向——他们这是要回家。钱锺书曾引用希腊哲学家的话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
  请以“回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让心灵回家
曾经,“三闾大夫”怀抱巨石与江水同眠;曾经,“靖节先生”隐居山野采菊东篱下;曾经,文天祥英勇就义留取丹心照汗青;曾经……不约而同地,他们选择了让心灵回家!
  心灵是生命得以垒起的基石,心灵是灵魂得以宣泄的舞台,心灵是命运的主宰者……
记得有这么一偈:“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无净地……”我们的心灵所需要的正是这么一方净土,清净、纯洁、开阔——那是心灵永恒的家。
  宋金对峙时期,南宋的岳家军可谓勇猛善战,足以令敌人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有如此之势,靠的就是岳飞那颗“精忠报国”之心。他勇战沙场,豪情壮志让后人为之惊叹,甚至连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都为他的精神折服。精忠、爱国、博大、爱民——原来心灵之家是如此的令人感慨。
 ?姜太公钓鱼传为千古佳话,庄老夫子钓鱼也毫不逊色。一面是扁舟清波,独钓寒江,一面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庄老夫子毅然选择了前者。清心寡欲、坐享自然之美,也许就是心灵之所需吧。兴许庄老真有一颗圣人之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庄老夫子选择了让心灵回家。
  让心灵回家,虽然通往心灵之家的道路蜿蜒曲折。也许你会因为一时的黑暗而迷失方向;也许你会因为偶然的诱惑而深陷泥潭;也许你会因为无知而茫然若失……但是心灵之家的上空有一座灯塔,无论是黑暗是诱惑是迷茫,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你就一定能让心灵回家,找回那些遗失的美好。
  无论是功名利禄还是苟安享受,都不是心灵所祈愿的归宿。每一颗心灵都有自己真正的归宿——那才是它们的家。让心灵回家,就可以为灵魂插上翅膀,飞向唯美的地方;让心灵回家,就可以让生命彰显真正的价值,旅途不留遗憾;让心灵回家,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命运的金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宁静、恬淡也罢,高远、博大也罢,总之,家是心灵栖息的最佳港湾,让心灵回家吧!
【点评】:为了要印证“心灵回家”的高尚和必要,这篇作文把岳飞的爱国主义与“心灵回家”硬拉在一起,让人感觉有些牵强。
  但总体来看,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特别是语言的基本功很扎实。且在选用三个例子后,还有一些文字谈自己对“心灵回家”的感想,与后面两篇作文相对比要好一些,得分基本合理。


本题解析:
也许是受话题中钱锺书引用的希腊哲学家的话的影响,以下三篇作文不约而同都选择“心灵回家”作为主题。但是,这样的共同主题选择的更潜在原因,是我在今年《作文新天地》杂志第1、2期合刊上所表达过的忧虑:现在的高中生太喜欢在作文中谈文化、谈历史、谈名人了,似乎不这样,就写不好作文。当然,我不是说不能写这些东西,但什么事一过分,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文章贵在有真情实感。对一个高中生来讲,“回家”这样的题目,最直接应该想到的是自己每天要回的“家”,爸爸妈妈的无私关爱,他们对自己学业的支持,他们的期望,等等。再推开去,如果关注社会,可以联想到贫困地区孩子们的艰苦的家;内地打工者为了家而离家在外,他们的妻儿在家思念外出的亲人,出外打工者思念家里的亲人,等等,有多少材料可写,有多少想象可以发挥呀!可大家都去写远离自己的历史文化名人,这种选材的同一性,是不是不太正常呢?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一天,他吩咐弟子到河对岸的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来到河边一看,目瞪口呆: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河面波涛汹涌,根本无法渡河。弟子们只好空手折回禀报师傅;而一位小和尚却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除诗歌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生活中,我们总是徘徊在得与失之间。这时就有了选择,同时也有了放弃。有时候,面对取舍,真的很难做出放弃因为这些东西真的很美丽,很精彩,很迷人,但当你放弃它之后,你会猛地发现:原来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放弃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不难发现:有些人放弃少许而获得许多,有些人因放弃而一夜成名。
比尔。盖茨,这个闪光的名字,难道他就没有过放弃吗?他曾经放弃过:在上大学的时候,一堂计算机课上,他与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坐在一起,谈论着如果成功研制某软件,就会使整个计算机领域产生空前飞跃。他提议辍学研制该软件,那个朋友犹豫了,最终他拒绝了。但是比尔。盖茨知道有些东西可以放弃,可有些东西永远也不能放弃,他放弃了上学深造的机会,得到的却是三年后的成功。正因这可贵的放弃,使比尔。盖茨在自己的领域自由翱翔。
放弃看似艰难,其实很简单;放弃看若普通,其实体现了一个人崇高的精神。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个长久以来鲜为人知的人物他曾经放弃了在美国舒适的生活环境,去英国深造的机会,毅然踏上回国的道路,为中国科技做出了历史性转变,为祖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创造了辉煌的伟业……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公司给了一位记者一笔丰厚的资金,要她帮助做一份宣传报道,报道一下本公司的产品质量如何好,价格如何低廉。但当这位记者参观这个公司的时候却发现此公司产品质量不过关,这时她犹豫了,最终她还是拒绝了该公司老板的请求。因为,她懂得不该拥有的就应该舍弃。金钱的确诱人,但良心还是最重要的。这个记者放弃了金钱,但是她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可见她精神的伟大。
当你手持玉石却不慎滑落之时,切勿遗憾,难道你不曾看见水中荡漾的丝丝涟漪?
当你乘船在海中游荡,看到美丽的景象,切莫留恋,停下手中的桨,难道你不曾见面前就是成功的彼岸?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啊,秋日的落叶就是其中的代表,一点点褪了它的颜色,一点点散了它的芬芳。此时,不要惋惜,难道你没有看到秋冬之后的春天又是怎样的生机勃勃?
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学会放弃,或许你将得到更多,不再彷徨,走向成功,从学会放弃开始!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有两个以上的人物,还有一定的情节。这样的材料,提取立意宜采用“对象切入法”。即选定一个对象作为切入点,将其及有关的情节结合起来作出判断。
这个材料涉及的对象有三:一是众弟子,二是小和尚,三是老和尚。这三种对象就是三个立意角度:①众弟子,见危险过不了河,就掉头而回,这是回避危险,保持实力,不作无必要的牺牲。因为世上
总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从而提取立意: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明智的选择)。
②小和尚,并没有只盯着奔腾的河水发愁,不把砍柴作为唯一的收获,摘下一个“苹果”,从中提取的立意为:突破思维局限,放飞思想的风筝,是超越的智慧。
③老和尚,选择小和尚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可谓明智,从而确定立意为:能知人,善用人,是继往开来的大智慧。
当中任选一个角度都可作为立意来写。但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最佳的选择是以“智慧”作为中心话题,以“提升智慧”作为中心立意,把三种角度的立意作为分论点,那就是论证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说理透彻深刻,立意高远的优秀之作。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原点”可以是道德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要求:根据以上文字,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回到原点
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我们顺着这个圆的轨迹转啊转,有的人半径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远。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我们不断奋斗与拼博,获取知识、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却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的交流却少得可怜;白领日夜加工,为事业拼博,却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于发现我们离它是多么的远!
但是,当家变或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或只是过节时互相问侯的对象,当家人变或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用楼房车子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回心力,便会把我们甩得远远的。所以,还是回到原点吧!还是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追逐名利,拼博奋斗的目的,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的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学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遮盖的。这样,我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致于生活得那么痛苦。
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广东省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在经历了GDP的迅速增长后,广东开始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关注人们的情感,这样,也正是回到生活的原点啊!
但愿在这样的潮流下,普罗大众也能开始关注自己情感生活,把自己生活的半径越拉越小,最终回到生活的原点吧!


本题解析:“原点”本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出发的地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在这里, “原点”又是一个数学概念——坐标的中心;同时还是一个哲学概念——事物的根本。因此,审题时首先要将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导语“可以是……”这几句话,从四个方面对“原点”做了阐释和引导:
道路的起点——空间的;
长河的源头——时间的;
坐标的中心——时空的、多维的、正反的;
事物的根本——事理的、哲学的、价值观的。
“原点”可实指,也可通过引申,比喻等手段获得虚指意义:
道路的起点——事业早先的开始
长河的源头——历史曾经的开端
坐标的中心——白纸一般人生的童年
事物的根本——事物的原本状态,如:植物的生命由生到死、月亮东升西落引发潮汐……
导语提示让考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又能让优秀的考生获得更多更深入的启发,能更好地发挥水平。
所以,根据提示语,我们可以切入一个相对熟悉的角度,生活的原点、感情的原点、生命的原点、人性的原点、思想的原点、心态的原点、历史的原点……比如,可写人生事业学业方面,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可写企业团体民族方面,回归原点,重头再来;可写面对成功,淡然处之,以再回原点的勇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可写面对灾难,挺起脊梁,不怕回到原点,来个凤凰涅槃式重生……
第二,要弄清题目——“回到原点”。
这是一个动宾结构,重点是“回到”。显然,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考生结合“生活体验和认识”,谈如何“回到原点”。
“回到”,指返回并到达原来所在地方,或(情况发生变化后)恢复到原来状态,又指的是根本或开端,“点”指一定的位置。
“回到”,就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与认知来说话,避免不着边际任意发挥。考生据此可以较快入题,写出有一定思想性、真情实感的东西,将人生积极向上,奋发向上的东西辩证地、有效地提炼出来。
明确题意后,考生在写作中,既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辩证立意。在具体内容上,“回到原点”可以是一种反思反省后再出发的大智慧,也可以是一种调整策略或力量后的再出发、再冲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事艺术;还可以是表面上写一种重复或位置复原,其本质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比如,可写成夹叙夹议的文章——做一件事,遇到挫折后回到起始处,思考原因找出解决方法,进而上升到人生抉择,如果遇到人生逆境的时候,应该回归初始阶段谋求突破;也可按照“原点是什么——为何要回到原点——怎样回到原点”的思路写一篇议论文,可侧重“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以侧重写“怎样回到原点”。例如,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正直、善良、奋斗的进取之心。比如李娜,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处于巅峰状态,又要向新的目标进军。法网冠军既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原点。
另外,命题者还有一个意图显然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文、道德风气,关注社会时政、思考生活。所以,要想写得出彩,就应该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思考。比如,可以就生活中的具体话题如自然环境回到原生态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物质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还可以写个人迷失后,如何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可以对当前社会风气、人的情感、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应该如何去做,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据相对论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随着时间变化,时间是延一个轴无限延长却不能倒转,那么事物也无法倒转,空间是一个圆,每隔一段时间就回到原点一次,但没人知道它的周期。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回到原点的。但本题命题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求探讨“能不能回到原点”,而是要求“如何回到原点”。因此逆向立意需要谨慎。
综上,考生可从下面角度去谈“回归原点”的认识:
1.一个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最终回到生命的原点。生命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2.人性本善,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沾染了恶习而误入歧途,是如何通过自我救赎,回到了原点。
3.原本默默无闻,经过自身的奋斗取得了成功,却在鲜花和赞美声中迷失了自我,几经挫折后,如何冷静反思,最后洗净铅华,返璞归真,回到原点。
4.本是饱学之士,却被世俗所累,被名利所牵,荒废满腹才华,最终幡然醒悟,回归正道,回到原点。
5.一段美好的感情,伤害了,彼此冷漠,你用你的真诚去修复,那份感情回到了原点。
6.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在睡梦中解脱清醒的痛苦,思想和情感流浪在灯火阑珊处,去不到终点,回到原点。
7.你从某处出发,又回到了这个点,也算你回到了原点,可此时的原点却变成此刻的原点,而非你走时的那个原点,所以我们往往不能把希望给予未来,把握好现在最重要。
8.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因听信了谣言,或受到他人的蛊惑,出现了偏差,后自身醒悟或他人点拨后,纠正了错误,回到了原点。
9.研究某种学问,由于思想理念错误,或者方式方法不对,最后自我修正后,回到了原点。
10.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文明国度,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社会不公,道德滑坡,人性缺失等现象,如何通过道德约束和法治建设,回到原点。
11.一段历史,被人遗忘,甚至被扭曲,被颠倒,最终被打捞,被唤醒,被还原,最终回到了原点……
总之,今年广东高考作文给考生较大思维空间,写作内容较宽泛,让考生有话说,不容易离题,但拿高分也不容易。关键是选择的角度是否切入考生的内心世界和当下社会生活,构思立意是否出奇出新。同时,考生必须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冷静的思考,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这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并且不容易被“套中”题目,比较能够拉开考生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去认知“回到原点”,是取得立意高分的不二法门。考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要求:(1)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内容、题材不限,只要合情合理。(2)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则材料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似乎是在谈“大”与“小”,其实,可以用“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叶落而知秋”来概括。围绕这个立意来写,就有话可说了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