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01-18 00:42:2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 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第二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2分)
答:???????????????????????????????????????????????????????????????????????????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答:????????????????????????????????????????????????????????????????????????????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①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②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④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⑤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桡,船桨,指代船。②芜,野草。③赊,语助词。④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⑤绷,绣出的画面。
小题1:全诗诗眼是哪个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此诗是俞紫芝隐逸扬州时所作,试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不比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钱塘三五夜”指??????????????节,词中语句不多,通过??????、????????????三个意象的描写表现了此地上元日的繁华热闹。
2.整首词来看“寂寞山城人老也”的作用是???????,句中??????一词,便将上下片的光景做了??????,使人感受到密州三五夜的????????。
3.“农桑社”正是村民在举行的社祭,祈求丰年。设想一下,苏轼这么一位亲民的官,听了这些箫鼓之声会有什么感受?
4.人说词的最后两句意象凄惨,请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11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小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7分)
渡荆门送别①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送严士元②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此诗是李白25岁初次出蜀远渡荆门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②严士元是吴(今苏州人)人,曾任员外郎。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
小题1: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两诗中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4分)
李诗“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寥廓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刘诗????????????????????????????????????????????????????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