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1-16 14:59:0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营犯法,率多相容率:大多
B.恂遣谷崇以状闻状:罪状
C.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相:代指贾复
D.恂奉玺书至第一奉:通“捧”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寇恂“威望素著”的一组是(3分)(???)
①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②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③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④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
⑤诸将皆曰:“非所及也?????⑥时人归其长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攻打高峻时,寇恂违背光武帝旨意,擅自斩杀了高峻的使者皇甫文,但事如光武所愿,光武帝没有责罚寇恂。
B.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一生戎马,奋其智勇。可谓忠心耿耿。
C.他所得俸禄,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他常说:“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D.他屈己为国,顾全大局,人们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①、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②,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③,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西海:指蜀国。③九鼎:九个青铜大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①臣请谒其故/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①而天下不以为暴/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①以因于齐、赵/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小题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周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②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简堂集序
归庄①
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③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④,终不能致于康庄。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⑤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虽退之、子瞻、子固⑥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
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归庄:明清换代间人。本文作于明末。②太仆府君: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③浦江、乌伤:指宋濂(浦江人)、王祎?(乌伤人)。④披榛翦茀?:榛,丛生的灌木;茀,杂草。⑤拘墟者:拘学浅陋者。⑥退之、子瞻、子固: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衍:传布。
B.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趋:趋向、爱好。
C.一以署名之非已也,而谩为之???谩:谩骂、辱骂。
D.因应之请之不置???????????????置:放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达归庄为《简堂集》作序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②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
③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
⑤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⑥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其文得作者先曾祖的家传,其人与作者的父、兄都有交游。
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
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
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3分)
⑵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3分)
⑶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4分)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九月初三夜
B.登即相许和,便可做婚姻/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多后世人,戒之慎莫忘/乃令张良留



5、阅读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宁夏旧有五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渠淤。濂请浚之,溉芜田一千三百余顷。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 ,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节选自《明史?金濂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洪武间故事故事:事情,事例
B.西陲晏然晏:安宁
C.请并旌不及额者旌:表彰
D.若概减免,国用何资资:供给,资助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金濂“有才”的一组是
①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
②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③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
④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
⑤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⑥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濂早年在奉诣巡察广东时,就表现突出,政绩卓著,后来在巡视江西、浙江时却因捕捉盗贼不力被免职,盗贼被擒获后,又官复原职。
B.金濂在正统元年任宁夏镇守都指挥使时,善于筹划,疏浚淤塞的水渠,并建议激发当地富裕百姓纳粮的积极性,使得边地粮食储备充裕。
C.金濂作为军务参赞随陈懋等讨伐叛贼邓茂七,虽然没有赶上诛灭邓茂七的战事,但在清剿余贼,捉拿伯孙时,却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D.景帝初年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没有遵旨照办,后来学士江渊向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