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6 14:45:11
1、阅读题 阅读下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节选)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人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圆各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参考答案:1.D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比唐代逊色。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1.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
C.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
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创作视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大局限。
B.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
C.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D.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B.南朝的山水诗虽然缺乏神韵,但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
C.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
D.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参考答案:1.C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于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一九四二年二月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2.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十分有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有人来往,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着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上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他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顺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的人把自己喂的猪,都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也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的人看病。不知何故,他却对屠夫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忘返。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的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掏钱给你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已置新案桌,并说: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复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于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病。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竞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济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迭,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竞被自己弄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听到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看似简洁平淡,但不乏作者对人物的肯否。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铺排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了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以及细致的心理描写。
C.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屠夫生活在民风淳朴的环境中,其形象令人敬佩,其古朴性情与“老者”多疑心态构成了对比。
D.小说在前面进行了合理铺垫,使情节发展合理、不牵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耐读性。
E.屠夫对祖传下来的杀猪用的案板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但是因为知道里面有一蜈蚣,所以把它劈了。
(2)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屠夫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小说以情节取胜,本文开头却就小镇的背景、地理等因素作了详尽的说明,这样写是否赘余?请结合文本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屠夫:心却极细,乐于助人,有的是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博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膊的中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开门”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门”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