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三)

时间:2017-01-16 14:43: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温情感动岁月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当时心灵的震颤,我知道那就是感动。
何姐已过不惑之年,她是典型的东北大嫂,喳喳呼呼,粗心大意,一个女人整天烟不离手、酒不离口的,说起话来豪爽大气,有时甚至有些粗鲁。所有认识她的人都这样给她下定义。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思维定势。可是,有一天她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不,他们都不了解我。其实,我这人儿粗中有细。”
“啊?不会吧。”见我露出显然是怀疑的神色,她一笑,笑得那么神秘而自信。这种表情是我和她认识这么久以来从没有见过的。
于是,她给我讲了那个故事:
“我有个老师姓高,私下里同学们都叫他老高。那会儿,从小学四年级一直教我们到初中毕业,那可是七八年的感情。他对我们真是好哇,就像父亲。带我们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没说的!那时我就像个假小子,整天悠悠荡荡,和男生打成一片,不像别的女生心细会关心人。我想,那时他对我的印象就和你们现在一样吧。”
她停顿了一下,吸了口手中半截的香烟,慢慢地呼出来,在烟雾中她的脸有些模糊。
“快说啊,后来怎样了?”我追问。
她抬眼看看我,接着讲起来:
“但是,有一次,我彻底让他改变了对我的印象。那是毕业多年以后的事了,几个老同学凑在一起要去看老高,他们中有几个做生意发了,所以在路上买了不少礼物,各种高级营养品,乌龟王八精什么的,还有进口水果,香蕉、苹果、大鸭梨的整了不少。我们大包小包地拎着去老高家。老高见了我们那高兴劲就别提了。一番寒暄后,同学拿出了各色礼品,脸上满是得意,好像在说,怎么样,老高,没白教我们一场吧。老高一样一样接过放在身边的桌上。最后,轮到我了,我就这么一下子掏出了我的礼物一盒上好的龙井。老高愣了一下,然后就接过去紧紧地拿在手里。他有些奇怪地问:‘丫头,你怎么知道我喝茶?’我说:‘还记得吗,你带我们一班同学去下乡,都住在老乡家。那时条件挺苦的,我们都喝老乡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可您,不管白天干活有多累、多渴,您都会用大锅点把柴烧点水泡茶叶沫子喝。当时,我就想,您一定特别爱喝茶,等我工作挣了钱一定要给您买点好茶叶,解解馋。我说的对吗?’老高连连点头:‘是啊,那时挣钱不容易,还要养家,只好喝点茶叶末了。你这鬼丫头,心那还真细呀。’
他脸上泛着笑,眼睛亮亮的。我知道他是被理解感动了,因为我还细心地发现了藏在他眼角的泪……”
听着她的讲述,语气平淡,像在讲别人的故事,我却被他感动了,我甚至可以想象当时老高的惊奇与欣喜。是啊,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有了理解,这世界才会有更多的感动。
我不会忘记这个故事,还有那包上好的龙井。
小题1: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何姐喳喳呼呼粗心大意?联系上下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怎样理解文中写到的何姐的“粗”?(4分)
小题3: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人物很有特点,请说明文中用了哪几种对比并指出其作用。(4分)
小题4:试分析何姐的“细”细在何处,为什么令人感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她“粗”的一面,说起话来豪爽大气(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概括出第二段内容及表现的人物形象;可根据“粗心大意”“说起话来豪爽大气,有时甚至有些粗鲁”“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思维定势。”进行概括;人物形象:粗心大意。在结构上,由下文为老高送茶叶可知,此段在结构上起着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可根据何姐的言行举止及作者描述性议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如“豪爽大气”表现了何姐粗犷豪放的性格;“不,他们都不了解我。其实,我这人儿粗中有细。”表现了何姐心直口快的性格。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槐树花真香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得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啪作响,小山显得更加恬静了;村头上有一棵洋槐树,槐花开得正盛,粉嘟嘟的,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洋槐树下坐着一位老奶奶。她已经很苍老了,头发差不多全秃了,只有后脑勺处还有一绺乱麻似的白发,脸上的皱纹纵在一起,眼窝很深,颧骨很高,像一块褐色的石头。她那裸露的瘦胳膊上,皮肉松懈地耷拉下来,上边沾着一块块栗子皮似的老年斑。她手里抚弄着两只毛茸茸的小雏鸡,冲着落日安详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似乎也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
在她身边,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这姑娘长得像晚霞一样光彩动人。光润润的小脸蛋儿,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潮平平的红嘴唇,都如含苞未绽的洋槐花一样的鲜嫩。她正伏身在一块平展展的大石头上,面前放着铅笔盒、作业本,还有几块口香糖.她那只捏着钢笔的右手支着下巴,歪着头向远处凝望着,像是看着满天的彩霞,又像看着老奶奶。
在她们的脚下,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溪,镀了金的溪水静静地流着,听不见一点儿声响。???
女孩突然说话了,那声音像是从无边的遐想中寻找出来的:“姥姥您说,人为什么活着?”
“这大阳真美,槐树花真香。”老奶奶喃喃地说。
“姥姥,您给我说说呀。要不,我的作文完不成了。”
“真是的,我活了快八十多岁.怎么就没工夫看看这太阳,闻闻这槐花呢?”
“姥姥,您快说呀,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女孩显得有些焦急了。??
“活着就是活着呗,还管它为什么?”老奶奶漫不经心地说。???
“姥姥,您是怎么活过来的?’
“我那会儿也不想活。你姥爷死了,我本想跟他一块去,可放不下你妈,你妈才这么大……”
“为了你妈,我活了下来。这不,也是一辈子……”
女孩不再发问了。她望着山顶的落日,又陷入了静静的沉思。那大阳很大,很红。
老奶奶又喃喃自语:“这太阳真美,槐花真香。”
忽然,女孩那稚气的脸颊上闪过一道霞光。她似乎悟出了什么,埋下头在作业本上唰唰地写下了两行字:落山的太阳真美,盛开的槐花真香。
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
?????????????????????????????????????????????????
2、文中第二段对“老奶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老奶奶似乎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这句话的含义?(每条不能超过30个字)???
??????????????????????????????????????????????????
??????????????????????????????????????????????????
?????????????????????????????????????????
3.作者为什么在女孩再度陷入沉思时,特意写道:“那太阳很大,很红”?(不超过30个字)
?????????????????????????????????????????????????
????????????????????????????????????????????????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老奶奶反复赞叹“太阳真美,槐树花真香”,从行文上看,它与第二段末“……冲着落日安祥地坐着,一动不动,似乎得到一种永恒的满足”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刻画人物集中。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歌颂了老奶奶的母爱和奉献精神。
C.小说以“槐树花真香”为标题;一是因为槐树花是本文的线索,能使作品集中,更紧凑;二是因为新颖、醒目,能吸引读者。
D.文中“槐树花”代表小女孩(或下一代),“晚霞”和“落日’代表老奶奶(或老一辈)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诗意。
E.本文描写细腻,叙事简约,情节简单,却内涵丰富;结尾语言含蓄,意味深长。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参考答案:
1、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烘托宁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C小说以“槐树花真香”揭示主题;D文章并未采用拟人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青花瓷起源之谜
青花瓷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早在1975年,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陶瓷专家都一致认定青花瓷由宋朝开始,但完整器仍未发现,而青花瓷则是从元代开始走向成熟,明、清时期盛行。
2000年,各路专家云集北京,对青花瓷的创烧时期有了相对一致的定论,即基本确定为元朝开始烧制青花瓷。青花的起源由过去的宋代说,近年的元代说,以及又有人提议的唐代说三种。该怎样确定呢?专家认为,应以出土实物为依据。1975年代扬州遗址出土了一块唐代青花瓷片,它所处的位置是在未被扰乱的唐代文化层里。1983年又陆续出土发现唐代青花瓷片二十多件,其中有罐壁底、碗残片,器型确属唐代无疑。现藏南京博物馆。
认为青花瓷从宋代开始出现,在民国时期吴仁敬、辛安潮合著的《中国陶瓷史》就有所提及,这也是学术界曾经比较流行的一种推断。1975年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发掘塔基时出土了十三件青花瓷残片,塔砖上模印有“太平兴国二年”(1177)年款,残片里的青花呈褐色、蓝黑色、深蓝色。从青花的呈色,透明釉的透明程度,表现出此时期的青花瓷制作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上述的青花瓷器,不论是出土物,还是传世品,从其制作的质量及生产的数量来看,基本表明,唐宋时期应处于启蒙时期。唐代青花胎釉质、火效呈色还不理想,并没有大量烧制,尚未发现生产窑址。宋代人还未掌握青花瓷釉下彩发色的技术和火候。因此宋青花呈色不稳定,蓝中呈褐色、灰色甚至黑色,由于呈色效果不理想而没有大量生产,所以也没有发现青花瓷烧造窑址。而元代青花则不同于以上两朝,在江西景德镇创立了生产基地。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表现得多姿多彩,打破长期以来以青釉为主、单色釉为辅的僵硬局面。蓝白分明的釉下彩,有永不脱色的优点,深受世人广泛欢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元青花的成就成为宋代五大名窑衰退的原因之一。
青花的历史悠久,其在陶瓷工艺上仍占有主导地位,精美的青花瓷器有“国瓷”之称。至于将青花瓷的创烧最终定位于何时,还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发现新的能够有说服力的早期青花瓷实物。
小题1: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花瓷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宋代说、元代说和唐代说等三种。
B.青花瓷起源之“宋代说”,在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这曾是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推断。C.唐宋是青花的启蒙时期,所以出土的或传世的青花瓷器,制作的质量和生产的数量都不理想。
D.考古发掘中新发现的能够有说服力的早期青花瓷实物,将有助于确定青花瓷的创烧时间。
小题2:为什么说“元青花的成就成为宋代五大名窑衰退的原因之一”?请结合文本简析。(3分)


参考答案:小题1:(2分)C。原文信息是“上述的青花瓷器,不论是出土物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完成小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张昌华
张中行(1909—2006)先生在吹熄九十七支生日蜡烛后,驾鹤而去。“都市柴门”随之关闭,“布衣学者”就此远行。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的仪表既不轩昂也不潇洒,甚而也缺乏学者的那种雍容与儒雅,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凡人。但他行为高逸,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迭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请启功吃饭也只在楼下的小馆子,四菜一汤,喝点二锅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搞笑的是,有一晚辈送他一瓶“人头马”,让他开洋荤。他听说这酒要值1800元,咋舌不已。想喝吧,一两就是180元,不忍心下口;送人吧,又怕背上巴结人的名儿;转卖了吧,又怕人说拿晚辈的人情换钱。思来想去,只好把这“贵客”束之高阁……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小题1:为什么说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4分)
小题2:这篇传记在选用材料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请就一个方面的特色联系文本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张中行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②张中行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注意张中行及时“学者”又是“布衣”,回答出这两个方面即可。答出1点给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此外学生如从文本善于写张中行与他人的关系以及通过其他人对张中行的评价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特色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点出表达效果1分。
小题1: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结合文本适当分析。学生如从其他方面谈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
把信任留给你
吴永群
列车缓缓靠站停下。这是陇海线上的一个小站,站台上很乱,到处是卖食物的农民。我对他们篮子里的包子、白吉馍之类的食物不感兴趣,但那一袋袋金黄色的杏实在是让人馋涎欲滴。见很多旅客都在购买,我终于把手伸进了衣兜。
这次出差很不顺,在兰州被偷了,现在身上只剩下五十元钱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这张五十元的钞票递给了车窗前一个卖杏的老头。老头接过我的钱,把一袋杏递过来,转身就跑去换零钱了。
我趴在车窗前焦急地等待着,担心老头不回来。怕什么偏偏来什么,就在我焦急等待的时候,列车开动了。
我的五十元钱就这么没了。这可是我最后的五十元钱啊,没了它,我得挨饿,下了火车还得步行三十里。我越想越气,冲着车窗就骂了起来:“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我憋着一肚子气,骂出去的话当然很不好听。
对面一位老大爷听不下去了,就笑着劝我说:“小伙子,别发火!生气对身体不好!我觉得刚才那老头不像是骗子,肯定是没来得及换到零钱车就开了……”
我知道骂也没用,叹了口气闭上眼睛。饥饿中,我迷迷糊糊睡着了。刚进入梦乡,突然被一阵喊叫声惊醒。
我睁眼一看,一个漂亮女孩走过来大声问:“哎!刚才谁买杏没有拿到该找的零钱……”
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女孩虽然年轻,但做事很稳重。她平静地问我:“那你说,买了多少钱的杏?卖杏的是男是女?你给了人家多少钱?该找你多少钱?”
我准确回答了女孩的提问。女孩听了我的回答后,就笑着把四十五元钱递到了我手里,并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女孩的座位在后面车厢,正好靠窗。刚才列车开动的时候,一个老头跑到窗口把这四十五元钱递给了女孩,请求她到前面车厢送给一个买杏的小伙子……
对面的老大爷看着我,笑着说:“怎么样,小伙子?我就说嘛,那老头不像是骗子。社会上有骗子,但毕竟是少数……”
望着手里的四十五元钱,我有些无地自容。
第二天上午,列车到达了终点站。下车出站的时候,又遇上了昨天那个送钱的漂亮女孩。女孩带着两个皮箱,我主动帮她提了一个。出站的时候,女孩告诉了我一个秘密──
原来,女孩昨天送钱时说的都是假话。这四十五元钱,其实是坐在我对面的老大爷给的。送钱这一幕,也是那位老大爷导演的。他从我的怒骂和抱怨中知道了我的处境,就借上厕所的机会,来到后面一节车厢,找到这位女孩,把我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然后掏出四十五元钱递给女孩,让她谎称这钱是那个卖杏老头托她送给我的……
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选自《故事家》)
小题1:小说第二段插入“我”出差被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⑴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⑵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小题3:小说中的“老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把信任留给你”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小题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分)为下文写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要结合小说的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分析结构、内容两方面的作用。内容作用:概括其大意,如果表现人物,则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结构作用:与前后文的联系。这里对后面情节发展有铺垫推动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对于小说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和主题。这两句都是人物刻画的句子,主要的人物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心理、动作、语言、肖像)、侧面描写。结合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精神,蕴含主题。
小题3:
试题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