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6 14:18:07
1、阅读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明史·周顺昌传》) (乙)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1.下列各项中能表现“士民德顺昌甚”的一组是( )
①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
②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③请以民情上闻
④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
⑤谋断水道,劫漕舟⑥敛赀财以送其行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2.对上面两段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从“士民德顺昌甚”的角度,详细地写出苏州市民斗争的全过程,如“众咸愤怒”,“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众益愤”,“众纵横欧击”等,而乙文只写“众不能堪”。
B.甲文着力渲染市民抗暴的声威,如“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在群众欧击下,“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而乙文只写“抶而仆之”,“噪而相逐”。
C.两文详略的不同是因为一为传记,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顺昌的感戴;一为碑记,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义的经过。
D.两段文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如甲文中“旗尉东西窜”“逾垣走”“自是缇骑不出国门”和乙文中“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等都侧面表现了阉党及其走狗的色厉内荏。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
(1)等到群众听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李疑尚义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事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①失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②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③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④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选自《续藏书孝义名臣》)
注释:①溲:大小便。????②脱:如果。??????③赆:赠送财物。
④姁姁(xǔxǔ)愿:姁姁,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杖踵疑门杖:拐杖
B.既而疾滋甚滋:渐渐
C.籍其数而封识之。籍:登记入册
D.人用事多疑多:与“少”相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躬为煮糜炼药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C.殡于城南聚宝山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取囊按籍而还之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
今天读来,依然有现实意义。
B.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
送人财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敬佩。
C.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朋友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而陌生人李
疑则主动收留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的清士,因其为贪财
好利的世风痛心,所以撰文记载李疑事迹来规劝世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杖:拄拐杖;B滋:更加;D多:赞美)
小题2:(D表修饰。A连词,因为;介词,用。B介词,替、给;动词,成为。C介词,在;介词,比)???
小题3:(不收留范景淳的是他的亲戚,李疑也是在范景淳有求于自己时才收留他的。)译文:
李疑因为(他非常)崇尚仪义(而)在当时(非常)闻名,特别(偏偏)喜欢周济别人的危急之处。金华的范景淳在吏部做官,得了病,而(他)又没有其他的子侄(来照顾他)。别人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范景淳就拄杖到李疑门前,告诉(李疑)说:“我不幸遭病,人家不让我进屋住。我听说您的义德很高,能借我一张床吗?”李疑(马上)答应了,邀请(他进屋)就坐,(并)迅速整理(好一间)明亮的房子,(同时)准备(好了)床、被子和炉灶,让(范景淳)住进去。(为范)求医诊脉,亲自为(范)煮粥熬药。早晚拉着他的手,询问哪里不舒服,像对待亲人一般招待他。不久(范)的病更加严重了,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被单,恶臭肮脏不能接近。李疑每天为(范)刮摩洗涤,(竟)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脸色。范景淳(感动地)流泪说:“我拖累你了。我恐怕再也活不下去了,没有什么回报您的大恩大德,(只是)袋子里面有黄白金子四十余两,在原来旅社房间里,希望你自去取来。”李疑说:“患难之中互相救助,人从道理上应该这样做(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凭什么(说)回报呢?”范景淳说:“您如果不去取来那些(金子),(等)我死了,恐怕被他人得到,那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找了一个邻居和他一块去,带着(那些金子)回来了,当面打开袋子,登记金子的数量并封存做了记号。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去了,李疑拿出私人的钱为(范)买了棺材,葬在城南面的聚宝山。拿出(原来)所封存的袋子,(把它)寄存在邻居家里,写信叫范的两个儿子来。等到他的两个儿子到来了,(李)拿出袋子按(原来)登记的数(把金子)还给(范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用粮食馈赠(李),(李)推辞不接受,反而送给(他们)路费钱,送(他们)回去。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吾与李疑往来(多年),(非常)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个和颜悦色、谨慎老实的人,没有奇特威武的身姿。但他所做的事,却有古人义勇的风范。这怎么可能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俗话说:‘全世界的人污浊,清廉的人才会显现出来。’我感伤(当今的)世俗只是喜好利益,写下他的事来勉励(世人)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于谦,字延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埕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 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刺军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按:巡查
B.责以督率修缮——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望:怨恨
D.擅举人自代——擅:擅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请以每岁三月/比去,以手阖门
C.而谦每议事京师/夜缒而出
D.一动则大事去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袁州州学记
(宋)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①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择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②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③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禅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④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①[尼]通“泥”,停止。②[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③[俾]使。④[徼]谋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殚:竭尽??? B.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庖:厨师
C.秦以山西鏖六国???山西:崤山以西??? D.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草茅:指民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倡而不和,教尼不行?????????????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①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C.①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②大王来何操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兴学”作用或目的的一组是(?????)
①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②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③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④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⑤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⑥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D
4.翻译句
本题解析:1.庖:厨房。
2.都是副词,于是,就。A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不译;B假若,假使,表假设/像,好像,动词;D表疑问的代词,为什么/代词,什么。
3.①是指出当时州县不重视“兴学”的现状;②是介绍袁州学舍的建造情况;④只说明孝武、世祖重视推行儒学。
4.无
附译文:
皇上登基二十三年,下诏书在各州各县设立学校。那时的州官、县令,有贤明的,有昏庸的。有的费尽力气,绞尽脑汁、必恭必敬地遵循皇上的恩德意旨办事,有的空设官职,假借教化,马马虎虎地做些官样文章。有的接连几座城内没有教学的声音。皇上在上面提倡,官吏在下面不响应,教化停滞,不能顺利推行。
到了三十二年,范阳祖君无择来做袁州的长官。刚到任,他就召集学生谈话,了解到学校荒废败坏的情况。他很怕人才散失,儒家学说的作用会逐渐淡漠,不能符合皇上的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听了他的话,认为确是如此,重建学校的意见因而能够及时统一。于是察看了原来的夫子庙,太狭窄不能改建,就在州衙的东面找到一块地开始营建。那里土地干燥坚实,那里地势向阳,那些建筑材料都很好。所有厅堂门廊的结构,涂抹粉饰和油漆颜色,全部按规定处理。所以,学生和老师都有宿舍,厨房和仓库都有次序。一切器具全都完备,大家动手一道操作。由于工人技术好,官吏督促勤,日夜出力,过了一年就落成了。
举行祭孔的开学典礼日子即将到来,盱江李觏告诉给大众说: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办学情况,只要从经书上查考它们就可以了解。秦朝依赖崤山以西地区的力量,跟六国激烈战斗,消灭了它们,想要使子孙万代做皇帝;可是姓刘的一声号召,函谷关门就不能守住,勇将强兵,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诗书上讲的道理久已废弃,人们只看见私利却听不到正义的声音罢了。后来西汉的孝武帝靠着国家富裕,东汉的光武帝出身行伍,却都孜孜不倦地提倡儒家学说。风俗教化的忠厚朴实,一直延长到灵帝、献帝的时候。因此,那些身在民间却敢于直言的人,即使杀头也不懊悔;功绩很大使皇帝感到不安的人,一听到命令就交出兵权;许多割据称霸的人互相观望,不敢公开丢掉臣子的地位,还经历了几十年。教化就是这样能够团结人心。今天,国家碰上了圣明的皇帝,你们袁州地方遇到了贤明的长官,要使你们通过学校教育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天下太平,就讲习礼乐来感化我们的百姓多;一旦发生动乱,更加应该依靠高尚的节操,做臣子的要为忠而死,做儿子的要为孝而死。要使人们有所信赖,而且有所取法。这就是朝廷办学的意旨。假使在学校里玩弄笔墨只是为了谋求富贵,哪里只是你们的羞耻,也还是皇上的忧患。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①。”
子夏曰:“贤②贤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①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②贤:尊重③易:轻视④致: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1)孔子认为教育重在培养人的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2)子夏的观点是怎样的?他的话跟孔子的话有怎样的关系?(3分)
参考答案:
(1)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回答“德行”两方
本题解析:(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2)子夏曰:“贤②贤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讲的是与妻子相处时,要尊敬她的贤德胜过喜好她的美貌;侍奉父母则要尽心尽力事;侍奉君主能尽忠职守;和朋友交往要诚实信用,这样的人如果自谦没学过什么东西,我还是认为他算是有学过的人了。所以他和孔子讲的都是道德方面的事儿,是一脉相承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