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5 20:23:49
1、阅读题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拜:授给官职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提拔,提升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与“厚”相对
2.下列句中加粗“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下列对课文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①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B.②段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母孙二人互相依靠,性命相关。
D.①段以叙述为主,表明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②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4.请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③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释: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③致:献纳,尽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小题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3分)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yàn?安闲)如也。常著文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léi 瘦)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1、对加粗词的解释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以为号焉
②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④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乃”相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也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乃”也不同
2、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
②吏白应束带见之(?????)
③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④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3、陶潜字元亮,是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诗人(流派),我们熟知的其代表性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二篇)
4、由文段可知,陶潜为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绕性格填空,可任选三点作答。)
5、把下列划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著文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导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易于辄出俸钱辄:动不动就
B.亦不使罪蔓尔曹蔓:指牵连
C.刺史惊问状状:样子
D.其察易于廉约如此廉约:清廉简约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易于视诏曰???????????????????有垂白偻杖者
其治视益昌???????????????????罪小者劝,大者杖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不同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也相同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相同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也不同
小题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易于为属令??????????????????③使吏为办
②以易于挺身为民??????????????④为指白枉直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易于为益昌令时,刺史治所城嘉陵江南,而刺史崔朴乘春游乐,何易于腰笏引舟至其处并责备了他,使他羞愧难容。
B.在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时,何易于先是命吏铲除茶树,后自纵火焚之,观察使认为他挺身为民而没有弹劾他。
C.何易于辄出俸钱助贫困百姓丧葬,体恤老人并向他们问政得失,百姓打官司,他亲自了解情况,公正决断并及时处理。
D.何易于改绵州罗江令,是时故相国裴公刺史绵州,能观察何易于治政,因而他观察到何易于廉约如是。
小题5:用“/”为划线部分断句:
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