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7-01-15 19:24: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番君以其女妻之。章邯之灭陈胜,破吕臣军,布乃引兵北击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东。闻项梁定江东会稽,涉江而西。陈婴以项氏世为楚将,乃以兵属项梁,渡淮南英布、蒲将军亦以兵属项梁。
  项梁涉淮而西,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项梁至薛,闻陈王定死,乃立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项梁败死定陶,怀王徙都彭城,诸将英布亦皆保聚彭城。当是时,秦急围赵,赵数使人请救。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曾为末将,项籍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属宋义,北救赵。及项籍杀宋义于河上,怀王因立籍为上将军,诸将皆属项籍。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击坑章邯秦卒二十余万人。至关,不得入,又使布等先从间道破关下军,遂得入,至咸阳。布常为军锋。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都六。
1.下面句子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及壮,坐法黥。——坐法:犯法被判罪
B.项梁至薛,闻陈王死,乃立楚怀王。——定:确实
C.诸将皆项籍。——属:属于
D.布常为军锋。——军锋:军队的前锋
2.以下句子表现英布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
②布乃引兵北击秦左右校,破之清波
③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④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⑤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
⑥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布在攻打景驹、秦嘉,渡黄河攻打秦军,攻打函谷关时总是担任军队的前锋,战绩也总是列于众军之首。
B.黥布与吴县令的部下一起拥兵反秦,在打败了吕臣的军队后,又在清波打败了秦左右校的军队,后来带兵投靠了项梁。
C.楚国的军队之所以屡战屡胜,迫使各路诸侯臣服的主要原因是英布指挥军队能够以少胜多,使人震服。
D.英布出身平民阶层,壮年时受过黥刑,服过劳役,做过强盗,后来娶了县令的女儿为妻并被封为九江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A
4.(1)黥布愉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为下面的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选项 [???? ]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照玄上人诗集序
(明)刘基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①职废,于是夸毗戚施②之徒,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惽惽怓怓③,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③。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太师:古代乐官之长。②夸毗(pí)戚施:比喻谄谀献媚的小人③惛(mǐn)惛怓怓(náo):惛,糊涂;怓:吵闹。③梧槚(jiǎ):梧桐与山楸,比喻人才。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峭如苍松之栖崖县:通“悬”,陡峭
B.是故先王以之风俗验:考察
C.而至于宋流:流传
D.故为序其焉端:原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见于言外三人行,必有我师
B.悉诗将其谀愿十五城请易璧
C.定轻重众人州司临门,急星火
D.有伯乐后识马死有知,其几何离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A.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B.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C.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D.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小题4:简要概括照玄上人的诗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3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4分)
译文:????????????????????????????????????????????????????????????????????????
(2)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3分)
译文:????????????????????????????????????????????????????????????????????????
(3)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端:事物的开端,这里指诗集的开头。
小题1:都为介词,用;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介词,根据/于:介词,比;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小题1:考查文言文断句。
小题1:概括理解能力。
小题1:(1)为诗,作诗;诗、名,名词作动词;莫之先,宾语前置;(2)狱:案件;兴,出现;(3)道,风尚、传统;材,本领;遇,被重用,泯死,消失,死的意思。
【参考译文】
我刚刚来杭州的时候,向杭州的郑希道先生寻求杭州(真正)的读书人,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我一向知道郑先生善于鉴赏人物并且说话不过头,(于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等我向杭州人访求照玄上人的事迹,却没有说照玄上人擅长写诗的人,我私下里想到这件事情很奇怪。等我迁居到白下岭的时候,而照玄上人就在万松岭担任寿宁寺住持,从此我开始全面观览他写的诗,他的诗作气势浩瀚,犹如奔涛,结构森严,宛如武库,风格峭拔,如同苍松栖居悬崖,凛然不可攀爬一般,而忧世感时的感情却常常于言辞之外显现。哎呀!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凭诗作闻名于杭州的人的原因啊。
诗歌是为什么而作呢?感情从内心涌动,就要流露在言语中,《国风》和二《雅》列于“六经”之中,赞美讽刺劝谏,没有不对世风教化偶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来考察风俗的变化,体察治理的得失,来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情感。(从诗歌的社会功能看)他们难道只称为“辞章”吗?后世太师这一官职废止,于是那些谄谀献媚之人,全都用诗来助长阿谀逢迎的风气,所以溢美的诗作多了,而讽刺的诗作少了。这种风气流传到了宋朝,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毫无遗留了。如今天下没有听说有禁止言论的律令,可是人们目见耳闻的陋习并未改变,所以写诗者没有不把写哦咏风月、把弄花鸟的诗当作写诗的正道,他们效仿达官贵人却不向古人学习,以众人的标准来判定诗作的好坏而不去辨别他们到底是玉还是石,糊里糊涂,吵吵闹闹,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与结党,转而又互相诋毁攻讦,可是诗的美刺讽谏传统却没有人能够知道了。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
唉!有伯乐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有匠石然后才能识别梧桐树和蝽树这样的好木材,可是从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几个呢?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诗作,而又悲叹人们不知道郑先生就是当今的伯乐、匠石,所以写了这篇序放在诗集的开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吉安,字迪民,江苏吴县人。乾隆四十二年举人,六十年,大挑知县,发浙江。时清治各县亏空,责弥补。富阳令恽敬独不奉上官意旨,檄吉安往摘印署事。至则士民群集,乞留敬。吉安见之,默然徒手返,白台司曰:“恽敬贤吏,乞保全之。且州县赋入有常经,前官不谨致亏,责弥补于后来者,恐开掊克①之渐。方今楚、豫奸民蜂起,皆以有司贪残为口实。宜用读书人加意拊循②,乃无形之弥补耳。”闻者迂其言。委摄县丞及杭州府通判,吉安自以不谐于时,乞改教职,上官留之。
  嘉庆二年,暑淳安,寻调象山。海盗由闽扰浙,沿海穷民业渔盐者,多以米及淡水火药济盗,且为乡导。吉安革船埠商渔之税。严禁水、米出洋,盗渐穷蹙,值飓风覆盗艇,泅至岸,悉为舟师所获。提督李长庚叹曰:“牧令尽如张象山,盗不足平也。”又建议县境南田为海中大岛,宜如明汤和③策,封禁以断盗翼。韭山当海盗之冲,石浦、昌国兵力皆薄,请增兵以资镇慑,事虽见格,后卒如所议。
  五年,署永康,蛟水④猝发,田庐荡析,为棚厂以栖灾民,阻水者具舟饷之,溺者具棺厝之,不待申详报可,所以赈恤者甚至。上官或斥其有违成例,巡抚阮元素重之,悉如所请。六年,调署丽水。县多山,民处险远者,艰于赴想。吉安辄巡行就山寺谳狱,成乐其便。
  八年,署浦江,值水灾,奸民纠众掠富室,伐墓树,邻邑成煽动。吉安曰:“非法无以止奸民,非末无以安良民,良民安则奸民气散。”请运兵米所余以赈之,民心渐定,乃擒首恶治如律,补余杭。九年春,雨伤木,粜仓谷以平米价,又运川米千石济之。十年,复被水,分乡设厂,煮粥以赈,规画详密,竟事无拥挤之扰。惩讼师,勤听断,修志、葺学,文教丕振。
  当时吏治积弊,有南漕北赈之说。南利在漕,相率讳灾。督抚藉词酌剂,置灾民于不问。苟有切求民瘼者,转不得安于位。吉安官浙前后几二十年,所莅多灾区皆能举职。(选自《清史稿·循吏传》,有删改)
  [注]①掊(póu)克:聚敛,收刮民财。②拊循:亦作“拊巡”,安抚,抚慰。③汤和:明朝开国功臣,曾选浙东民五万八千余人戍守沿海边境,使倭寇不敢轻犯。④蛟水:古人以为洪水是蛟龙所发,故称“洪水”为“蛟水”。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吉安“关心民生”的一组是(???? )
①吉安革船埠商渔之税
②阻水者具舟饷之,溺者具棺厝之
③吉安辄巡行就山寺谳狱
④乃擒首恶治如律
⑤分乡设厂,煮粥以赈
⑥修志、葺学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可楼记〔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①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注①:耦ǒ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其左偏为楼高:使……高,往上搭建。
B.西则九龙峙焉峙:耸立。
C.可以被风之爽被:覆盖。
D.曩吾少时曩:从前。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的一项是
A.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B.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C.凡为山水者一致也
D.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楼记》名曰“记”,实则重在“议”,即只是略写其楼之建构和登望之乐,而详写“可”与“不可”、“足”与“不足”的哲思与感叹。
B.文章开头写“可楼”命名之由,虽记述了四面开窗,登望湖山景色而静穆悠远、悠然自得的心态,但从全篇看,它只是为后面议论蓄势。
C.作者叙写年轻时“思得”可意之“丘壑”,而“观览所及”又“无足可吾意者”,因而对现在“可斯楼”产生疑惑,否定了斯楼之“可”。
D.第三段卒章显志:人之大患在不知足,知足则无所不可;但“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所以要忘掉“可与不可”,那么“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被,通“披”,引申为享受。)
小题2:A。因为A项的意思是“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与前面句子意思相反;而且作者接下去说:“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多余)矣”。)
小题3:C。“否定了斯楼之‘可’”错误。因为行文至此,还没有完全对“可楼”否定,从文气上看,仍是引而不发,为下文蓄势。)
参考译文: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高,使……高)一间小楼。楼大约一丈见方,四面开辟流通空气的窗户(调整语序为“四辟疏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查《词源》无“九陆”词条,此处当为陆地多之意。汤登仲注),西面(有)九龙山耸立在那里。小楼筑成,我(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意,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像对待宾客一样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即(它)是我心中认为很适宜的处所了。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慨然,激昂的样子。也可译为情绪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想找到一个象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在那里。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何以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最大忧患,产生于有不满足的心意。心意(有)不满足,则产生于有不满足的事物;(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极力谋求山珍海味,得到的顶多不过享受一饱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安享的顶多不过(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不过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岁时十一”也可译为“每年适合游赏的时节中拿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些都有何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选取其中可以寄托我的志趣(的处所)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虽然如此,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是犹与物为耦也”直译则为“这就好比某事物和其他事物成为对头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许是多余的了。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