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1-15 18:53: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小题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6分)
小题2:试析“燃”字的妙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绿槐高柳”、欲燃的榴花、翻转的荷叶等,这是从视觉角度;“新蝉”的鸣咽,这是从听觉角度;“薰风初入弦”“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是从触觉的角度。
点评:描写的角度,一般指两个方面,一是时空角度,一是感官角度。时空角度,即是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感官角度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只得注意的是,描写的角度一般不是单一出现的,比如说,如果有视觉的出现,也应有其他感觉的出现。
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这个“燃”字本身的意义,然后结合此,理解它在句中的意义,最后来解读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点评: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秋夜闻笛
[元]萨都刺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刺: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笛声”是古诗中富有韵味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暖暖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色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8分)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 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 几杖复何铭②?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汉代刘向曾有《杖铭》诗:“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诗是??????????。(1分)
小题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恬静优雅环境,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B.颈联借法酒清琴,形神兼备地刻画自已美好情操。
C.“浩然机已息”,作者于平静之语中表现旷达风度。
D.“几杖复何铭”,用反问直接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小题3:颔联“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颇有意味,请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五言律诗(近体诗)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题1: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由蜂教诲鹤仪形可知是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
(1)这首曲子表达力怎样的情感?(3分)
答:                                      
(2)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                                      
?
                                      


参考答案:(1)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3分)(2)以哀景做结,进一步渲


本题解析:一题考查的是元曲的主旨,注意抓住特殊环境特征和关键词语。‘倦客思家’直抒情怀,点明了曲子的主旨;再加上“归雁”等意象更能体现出这一情感。二题考查的是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可以辨别出这应该是个写景的句子,手法明确了,在分析效果: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小题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小题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